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河南省甘薯育种及生产发展情况
  l 河南甘薯生产概况   1.l甘薯在我省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甘薯因营养丰富、产后加工利用率高,其产品又具良好的健身防病之功效,已不在仅限于粮食生产,而逐步向多用途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发展。   我省甘薯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用作物。甘薯加工包括:1、工业加工,2、食品加工,3、饲料加工   今后农村甘薯产后加工利用应重点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并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甘薯在改变人类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甘薯在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们膳食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我省甘薯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我省甘薯生产发展的现状   我省甘薯生产从发展来讲,面积自1958年的160万公顷逐年递减,至2000年基本上稳定在66.7万公顷以内,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鲜薯每667m2产量却从482.1kg增长到1496.4吨、增产幅度达到3.1倍以上。品种利用则由单一的外引品种冲绳100到自育品种徐薯18、发展到现在的品种应用多样化。由此说明新品种选育及科学技术在甘薯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省甘薯生产的主要用途五、六十年代作粮食用占50%以上,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在是以粮食为主(只占10‰),而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原料和饲用为主要利用途径。其中50%以上用于“三粉”(淀粉、粉条、粉皮)加工;20%用于晒制薯干,作为工业原料、轻化工及医药原料;10%作为饲料;15‰用与其他小食品加工和鲜食;5‰作为种薯。   以上可以看出河南的甘薯生产不但对本省的粮食增产而且对于农民增收、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河南甘薯品种的应用状况 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全国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甘薯科研也步入了正规,自“六五”计划以来,甘薯一直列入省、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90年代,国家“八五”“九五”甘薯育种攻关依据市场对品种的品质及商品性的要求,把攻关目标分为高产兼用型品种(要求鲜薯或淀粉增产10%以上、淀粉率相当、抗两种主病害)、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胡萝卜素含5mg/100g、可溶性糖5%)、淀粉加工用品种(淀粉增产10%、淀粉率20%以上)、饲用型品种(茎叶粗蛋白增产20%以上)。我省审定了一批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如兼用型品种豫薯6号、豫薯9号:淀粉加工用品种如豫薯7号、豫薯8号、豫薯13号、豫薯12号;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如豫薯10号、豫薯11号、宛90-2 ?2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逐步成为河南的主栽品种,为河南甘薯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止2001年,河南省共审(认)定甘薯品种17个,其中5个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表2), 1个获得河与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甘薯品种育种目标及栽培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1980年以前,产量始终是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自国家“六五”计划以来,甘薯育种目标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逐步调整。“六五”以甘薯高淀粉抗病高产为主,“七五”则以专用型及良法配套为主,“八五”就细分为不同类型即兼用、食用、和食品加工用品种选育,“九五”国家甘薯育种目标分为高产兼用型品种(要求鲜薯或淀粉增产10%以上、淀粉率相当、抗两种主要病害)、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胡萝卜素含5mg/100g、可溶性糖5%以上)、淀粉加工用品种(淀粉增产10%、淀粉率20%以上)、饲用型品种(茎叶粗蛋白增产20%以上)。   “十五”河南省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科技工程实施方案中甘薯新品种选育研究所要求的攻关目标基本与“九五”国家目标相一致。但针对我省甘薯生产利用实际情况出发、面对“入世”挑战,应制定我们河南省的甘薯育种战略,要兼顾到甘薯多样化、多用途的发展方向。目的就是解决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甘薯产量与品质间矛盾、品质与加工效率间矛盾、品种交替慢与脱毒薯快繁应用间矛盾,使甘薯生产可持续发展,确立正确的育种目标是发展的关键。   首先在育种方法方面,应拓宽和改进常规育种方法,在种质资源研究创新中逐步确立核心亲本的应用,同时充分利用近缘野生植物资源、扩大利用近缘野生植物资源范围,加强育种遗传理论研究。 传统育种方法仍是甘薯新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首先应加强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和技术评价,逐步确立核心杂交亲本,特别对具有特殊用途(商品价值高、不糖化、药用、特殊色泽)资源的收集与创新;在品种间杂交基础上,采用复合杂交、近交、集团杂交方法,克服不良基因的连锁遗传;利用自交系基因相对纯和特点、提高杂种优势;利用近缘野生植物资源优良基因导入,改良甘薯栽培种;进一步扩展生物技术在甘薯育种应用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使二着有机结合,发展快速高效育种体系。   其次在栽培技术方面,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自建国以来就从未间断过,从育苗、栽植、管理到收获贮藏,己形成其独特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它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甘薯、粮食增产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随着目前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甘薯作物本身经济价值的提高,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应注重开展高产、优质、高效标准规范化新型模式栽培技术,以提高生产水平、增加薯农经济收入。①发展立体农业技术在甘薯生产中的应用、甘薯多熟制研究,探索高复种指数的优化栽培技术;②开展综合农艺措施模型研究,使甘薯栽培技术规范化、模式化,均衡增产;③发展链式甘薯生产,走甘薯种植、加工、养殖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型农业,实现产业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④加强甘薯机械化及省工简化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抗灾技术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和甘薯有效保鲜贮藏技术。   三是在加工利用方面,我省甘薯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多以传统的作坊式淀粉加工为主,产品质量较低、经济效益差。为适应“入世”对甘薯加工产品质量的要求,必须引进推广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工方法及加工工艺,生产出优质加工产品,才能出效益、打入国际市场。今后农村甘薯产后加工应重点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并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 依据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基础,我们认为为了使甘薯生产持续而长远的发展,在育种方向上应增加以下研究攻关目标:①抗病毒感染新品种选育,因为甘薯病毒病传播快、造成减产严重,而且每年在预防病毒和甘薯脱毒方面的投资相当可观:②抗“淀粉糖化”和“淀粉褐变”新品种的选育,我省生产甘薯的50%以上进行淀粉生产,淀粉糖化使鲜薯加工淀粉期限缩短(鲜薯收后1月),长期贮藏不但成本高还因β淀粉酶活性使淀粉合量下降,它是限制加工企业设备利用率低的主要因素。淀粉褐变是淀粉在加工过程中因氧化酶活性和多酚化合物含量高而发生的,它是限制淀粉品质特别是淀粉白度提高的主要原因。③高花青素(黑甘薯、紫甘薯)品种的选育及色素提取技术。   4.品种来源与种质基础 我省选育审定的甘薯品种来自于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商丘市农科所、漯河农科所、洛阳地区农科所、南阳地区农科所、平顶山农科所、泌阳县农科所以及河南农业大学等科学研究单位,在选育的17个甘薯品种中,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4个、南阳地区农科所3个,商丘市农科所、漯河农科所、洛阳地区农科所各2个,平顶山农科所、泌阳县农科所、河南农业大学各1个,认定外省品种1个。 河南选育审定的品种共涉及亲本22个,甘薯品种的遗传组成主要以南瑞苕和胜利百号为主,其中南瑞苕占遗传比例的21.4%,胜利百号占19.3%,反映出我省育成甘薯品种的遗传基础较为狭窄。目前国内种质材料利用数目很多,但没有突出亲本材料,其所占遗传比例均较低。   在当今培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甘薯品种时期,遗传基础的狭窄已成为主要的限制因素,拓宽育种基础已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河南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甘薯野生种的利用及优质亲本材料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选育了一批优质、抗病材料,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 杨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