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杂粮产业正当其时
杂粮是我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主食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国杂粮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以后逐年下降,到2002年杂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下降到13.2%。
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资源优势。芸豆年出口量为30万吨至57万吨,主要出口到日本、古巴、意大利、土耳其、南非、巴基斯坦、伊拉克;红小豆年出口量为3.7万吨至11.9万吨,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湾、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荞麦年出口量为10万吨至11万吨,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荷兰、朝鲜、意大利;蚕豆年出口量为1.8万吨至16.5万吨,主要出口到埃及、日本、意大利、也门、印尼;绿豆年出口量为6.4万吨至15.3万吨,主要出口到日本、香港、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杂粮中有许多无污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品种,国内外市场潜力较大。但是,目前我国杂粮产业还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杂粮生产发展滞后,产量和质量下降。大部分地区的杂粮生产仍处于零星种植、粗放管理的落后状态。栽培品种多以农家品种自选、自留为主,难以提纯复壮,选育优种;有的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优质率和商品率低下。如啤酒大麦因品种退化、发芽率不高,逐渐被进口大麦替代,2000年大麦进口量比1990年增加2倍多。
二是流通不畅,无序竞争。近年来一些大的国有外贸企业转为出口代理后,缺乏管理和协调,出现国内压价收购和对外削价竞销等反常现象。
三是加工水平低,增值能力弱。出口的杂粮基本上是原粮,加工制成品占出口量的份额很小。许多国外经销商从我国进口杂粮后,略作加工和分装就获利甚丰。
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的目标和有关资料初步测算,2010年杂粮需求量约为6092万吨,仅能满足国内需求量的95.8%,出口量发展到107万吨,比2000年增加50.7%。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杂粮分会认为,开发杂粮豆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客观需求已经形成,小杂粮能开拓大市场,小产品能形成大产业。 (市场)
信息来源:河南农村报 (200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