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农业要闻
农业要闻
我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防疫体系日臻完善 动物健康更有保障   1998年以来,国家投入近20亿元,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23个省实施了动物保护工程;在6个省部分地区建设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初步实现了疫病的区域化管理;在西部省份建设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以及在12个畜牧主产省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市、县级防疫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动物疫病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了口蹄疫、猪瘟、禽流感、新城疫的参考实验室以及国家疫病诊断实验室和外来病跟踪检测实验室;全国已建成300个疫情测报站,150个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这些测报站和原有各基层畜牧兽医站一起,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疫情监测体系。   2001年以来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川盆地、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吉林松辽平原和海南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目前成效较为显著。项目区动物疫病得到较好控制,生猪、家禽和大牲畜死亡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全国畜产品出口一度下滑的形势下,2002年示范区畜产品出口势头强劲,畜产品出口总量达50多万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建设促进了畜牧业对外开放,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安全、宽松的环境,成为畜产品竞争中的一个亮点,为区域内企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渐渐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专家参观农业部设在青岛的国家疯牛病检测实验室后,评价到:“通过参观你们的疯牛病检测实验室,我们相信了你们的检测能力,也相信中国没有疯牛病。”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一系列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应急预案得以实施。动物疫病的疫情监测、预防免疫、检疫、封锁、隔离、扑杀和消毒等技术措施逐步走向制度化。近年来,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疫病免疫密度逐年提高,免疫范围逐年扩大;疫情监测工作全面开展,目前通过国家疫情测报体系开展监测的动物疫病共15种,为及时发现疫情和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防疫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有关疫苗生产厂家的技术改造和监督管理,疫苗生产能力和疫苗质量明显提高,各种疫苗生产能力满足了防疫工作需要;对畜禽饲养场、牲畜批发交易市场等重点单位防疫条件审核全面开展,防疫监督工作得到加强。通过这些预防措施的落实,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了牛瘟、牛肺疫,一些重大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抵御了疯牛病、裂谷热等外来疫病的传入,猪、牛、羊的发病死亡率逐年下降。   另外,2002年以来,我国对牲畜实行了免疫标识制度,通过对牲畜佩戴耳标,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动物免疫、饲养和用药情况,促进了免疫、检疫工作的开展,为疫情及时反馈提供了条件。在一些采用连续编码技术,实现一畜一标一号的地区,免疫标识制度为饲养环节全程监管、疫情信息反馈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我国畜产品安全和疫情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从今年1月1目在全国推行以来,猪、牛、羊的耳标佩戴率均达到50%以上,流通领域佩戴率超过85%。   近年来,动物检疫监督体系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产地检疫工作中认真落实“到村、到点、到户”的规定,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加强了对运输环节的监督,屠宰检疫坚持在国家定点屠宰场内与屠宰同步实施,头、蹄、内脏、胴体对照检查。各地还严厉查处和打击了一批严重违法违规的检疫人员,震慑了动物防疫检疫监督队伍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不法之徒。检疫监督工作的有序开展,有效防止了染疫畜禽进入流通,避免了疫情扩散和威胁人民健康。   实践证明,近年来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增长,畜禽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提高了畜禽产品质量,让城乡老百姓吃上了“放心肉”,畜产品出口贸易稳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