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能否引领潮流
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办的生物经济周活动刚刚落下帷幕,人们注意到,来中国参加活动的有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许多世界顶尖的华人生物科学家,这么多科学大师云集北京是少有的。为什么他们对生物经济倾注这么大的热情?记者采访了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王宏广博士。
王宏广说,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科学家培育出了大批高产、优质、超级农作物新品种。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机构(ISAAA)的统计,2003年全球18个国家的700多万个农场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6770万公顷,近7年增长了40倍。中国转基因棉花已经占棉花种植面积的50%,每年为农民增收50亿元,转基因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草、林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400多个品种进入安全性评价阶段,水稻、玉米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具备产业化的条件。此外,动物克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为改良农业动物、培育新的动物新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畜禽疫苗、生物兽药的研究与使用,将构筑动物疫病防治的新体系,大幅度提高人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御与控制能力。牛、猪、鱼等动物生长激素,以及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王宏广说,利用生物技术可以研发新型食品添加剂、保鲜剂,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而发展功能食品,加速第四代食品产业的形成,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饲料生物技术产品将逐步替代传统的添加剂,加速饲料工业与发达国家饲料标准的接轨。化学工业中将广泛使用生物催化剂,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益,大幅度减少废物产出量、提高产品纯度;还可以利用玉米和大豆等生产“绿色塑料”,减少石油用量。纺织工业中采用生物技术,可减少纺织品在染色和修整过程中毒性副产物的产生;造纸工业中采用生物工艺,可显著降低制备纸浆过程中毒性副产物的排出量。
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还将培育一批新的生物产业。一是培育具有特殊用途的植物,如纤维植物、油脂植物等新品种,为工业、精细化工提供重要的原料和制剂等;二是大规模筛选和提取微生物活性物质。研制100种以上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酶抑制剂,新型人用、畜用和农用抗菌素等微生物药物,开发和生产治疗及诊断类生物制品,并实现产业化。
海洋生物产业逐步兴起,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是发展海洋药物,形成一批海洋药物及保健品;二是从海洋生物中克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三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的研究与应用。
王宏广认为,进入21世纪,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形成,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乃至经济竞争的重点,生物经济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有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率先成为支柱产业。生物经济将在解决粮食安全、畜产品安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促进绿色制造、改善资源环境、缓解能源压力、保障国家安全等许多方面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科技网 (200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