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家禽用药的特点
  与家畜相比,家禽在解剖生理、生化、饲养管理等方面有其特性,因此应根据家禽的特点选用药物,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禽的解剖生理、生化特性   1.家禽的食性 鸡、鸽可采食粉料和粒料,可采用饮水给药;鸭、鹅有玩水和在水中啄食的习惯,宜采食粒料,不宜采食粉料和饮水给药。禽类还有挑食颗粒饲料的习性,饲料中添加氯化钠、碳酸氢钠、乳酸钠、丙酸钠时应严格控制其比例、粒度和搅拌均匀度,否则会引起下痢、脱水、血液浓缩等中毒症状,出现矿物质中毒。禽类有较好的嗅觉系统,会拒绝含有气味药物的饲料和饮水。根据家禽的食性,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物理特性、饲料的混合均匀度及是否采用饮水给药等。   2.家禽的消化系统 (1)家禽味觉不灵敏,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短,所以当家禽消化不良时,不宜使用苦味健胃药,而应当选用其他助消化药,如大蒜、醋酸等。利用家禽味觉反应迟钝这一特点,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辣椒素等,使家禽皮肤和蛋黄着色。(2)禽类(除猛禽猫头鹰外)无逆呕动作,所以家禽内服药物或其他毒物产生中毒时,不能使用催吐的药物(如硫酸铜等)排除毒物,而应采用嗉囊切开手术,及时排除未被吸收的毒物。(3)家禽肌胃有较坚实的角质膜,肌胃内所含一定数量的沙粒及其有节律性的收缩,使颗粒较大的食物得到磨碎,有助于食物消化和药物丸剂、片剂的崩解。(4)禽类对饲料中的咸味无鉴别作用,所以在饲料中添加食盐时应严格按标准添加。(5)家禽的肠道长度与体长的比值较哺乳动物小,食物从胃进入肠后,在肠内停留的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一昼夜,食物中许多成分未经充分消化就随粪便排出体外。添加在饲料或饮水中药物也同样如此,有时较多的药物尚未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就被排到体外,药效维持时间短。因此,在生产实际中,为了维护较长时间的药效,常常需要长时间或经常性添加药物才能达到目的。   3.呼吸系统 从肺重/体重的比值来看,家禽的肺要比哺乳动物大。家禽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气囊,它能增加肺通气量。同时,家禽的肺不像哺乳动物的肺那样扩张和收缩,而是气体经过禽肺运行,并循肺内管道进出气囊。家禽呼吸系统的这种结构特点,可增大药物扩散面积,从而增加药物的吸收量。利用呼吸系统的这种特点,可以通过呼吸系统给药,如滴鼻和喷雾法投药,在实际应用中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4.泌尿系统 (1)家禽没有膀胱,尿在肾脏中生成后,经输尿管直接输送到泄殖腔,与粪便一起排出。禽尿一般呈弱酸性(如鸡尿pH值为6.22~6.7)。磺胺类药物的代谢产物乙酰化磺胺在酸性尿液中会出现结晶,从而导致肾损伤,因此在应用磺胺类药物时,要适当添加一些碳酸氢钠,以减少乙酰化磺胺结晶,减轻对肾的损伤。(2)家禽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产物是尿酸,由于尿酸盐不易溶解,当饲料中蛋白质过高、维生素A缺乏、肾损伤(如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时,大量的尿酸盐将沉积于肾脏,甚至关节及其他内脏器表面,导致痛风。(3)禽类肾小球结构简单,有效滤过面积小,对肌内注射主要经肾脏排泄(80%)的链霉素表现得尤为敏感,临床上一般选用小剂量的庆大霉素为宜。由于排泄缓慢的原因,禽类肌注新霉素也极易发生中毒。   5.血脑屏障 家禽的血脑屏障在4周龄以后才得以发育健全,因此有些病原体(如禽脑脊髓炎病毒)和某些药物(如高渗氯化钠)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雏禽脑内,导致家禽疾病发生。   6.家禽的生化特点 禽类缺乏羟化酶,所以不能使用如士的宁、巴比妥类这些需要羟化代谢消除的药物。如果家禽应用巴比妥类药物,就会产生持久的抑制效果。不同种属的家禽,其生理生化特点不同,各种药物在家禽体内的动力学参数也往往不同。因此,应根据药物动力学求出药物在禽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确定各种药物有效给药方案,才能达到正确用药的目的。   二、家禽对药物的敏感性   家禽对某些药物有特殊的敏感性,应用药物时必须慎重。   1.抗胆碱脂酶药物 家禽对抗胆碱脂酶的药物(如有机磷)非常敏感,容易中毒。所以,家禽一般不能用敌百虫作驱虫药内服,即使外用也应十分注意,以免中毒。鸡场应严格注意使用未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水源。   2.氯化钠 家禽对氯化钠较为敏感,日粮中超过0.5%,易引起不良反应,小鸡饮用0.9%食盐水,可在5天内致小鸡100%死亡。   3.聚醚类抗生素 主要包括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霉素和拉沙菌素等,有抗球虫和抑菌作用,目前这类药物使用较多,但对鸡的常用剂量的安全范围较窄,易产生毒性。这类药物禁止与泰妙菌素(支原净)合用。   4.磺胺类 该类药物对家禽特别是雏鸡具有一定毒性,如以0.5%浓度混饲雏鸡8天,可能会引起脾脏出血、梗死、坏死和肿胀;对成鸡则会影响食欲,降低产蛋量。   5.链霉素 链霉素的剂量如超过500毫克/千克体重,鸡用药后会产生呼吸衰竭及肢体痪瘫而死亡。   此外,家禽对卡那霉素等也比较敏感,应用不当时易致中毒。具有驱虫作用的硫双二氯酚,一般对其反应不大,但北京鸭对其则较为敏感,所以鸡的用量为100~200毫克/千克,而鸭只能用30~50毫克/千克。   三、家禽生产管理的特点   1.现代养禽业具有集约化程度高、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的共同特点,“防重于治”的原则在禽病防治中尤为重要。为此,要重视孵化、育雏、生长、肥育各环节的处理和用药,特别重视选用预防药物,包括环境清毒与蛋品消毒药、各种疫苗以及预防各种禽病的常规用药,以保证在很短的生产周期内,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2.应该用适合大群给药法的药物及制剂,以节省人力、提高效率、避免家禽应激反应,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治疗禽群发病时,提倡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药物的方式给药。要特别注意饲料和饮水添加药物的剂量标准。以添加的方式给药,加到饲料中的药物浓度一般应为饮水中药物浓度的2倍。另外,还应注意每千克体重用药的剂量与饲料、饮水中添加药量的换算。通常饮水给药的浓度为内服剂量的10倍,饲料添加浓度为内服剂量的20倍。如雏鸡使用某药的内服剂量为5毫克/千克,每日2次,饮水给药浓度应为50毫克/升,饲料中药物添加浓度应为100毫克/千克。如果将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给药的剂量换算成饮水或饲料添加的给药浓度还应考虑内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3.为了做到安全用药,在大群给药前,还应开展小群给药试验,以便确定更合理的用量,减少毒性反应。家禽大群用药还应注意药物残留问题,要根据各种药物的特性,严格遵守休药期。   四、家禽的用药成本   由于家禽本身经济价值有限,在家禽用药时必须考虑到用药成本。   1.不同厂家的兽药产品本身价格有差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价廉的产品。防治同一疾病往往有多种药物可以选择,但价格却相差很远,应尽可能选择低价而有效的产品,“进口药”、“新药”、“专利药”、“高价药”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2.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产品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来说幼禽使用低含量的产品,成禽用高含量的产品;大群体给药选用高含量产品,个体或小群体给药选用低含量产品。从使用成本考虑,往往选用高含量的产品可降低成本,因为低含量产品其包装物、工资成本较高,折算起来其产品价格要高。   3.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适当的剂量、疗程和给药间隔。不应随意加大剂量、延长疗程,这样既容易导致毒副作用,也易造成药物残留,还会增加成本。   4.同种药品反复多次使用,往往会产生耐药性问题,使得用药剂量不断加大,疗程延长,直接加大用药成本,甚至失效,延误病情控制。因此,应适当轮换或交叉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5.注意药物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如蛋禽和种禽,很多情况下用药会影响产蛋,在选择用药时应谨慎,尽可能选择性质温和、对产蛋影响小的药品,不然有可能得不偿失。   6.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环境、用具的消毒,做好防疫工作,减少疫病的发生,以降低用药费用。   五、蛋鸡及雏禽的用药特点   1.蛋鸡 许多药物对产蛋有不良的影响,如磺胺类药物、硫酸链霉素都能使蛋鸡血钙水平下降、产蛋率下降、蛋质变差。拟胆碱药如新斯的明、氨甲酰胆碱和巴比妥类药物都能影响子宫的机能而使产蛋提前,造成产蛋周期异常,蛋壳变薄、下软壳蛋等。另外,氯羟吡啶(克球粉)、尼卡巴嗪等抗球虫药也会影响蛋鸡产蛋率。禽类不耐乳糖,产蛋家禽对乳糖尤其敏感,饲料中含乳糖15%时产蛋会明显受到抑制,超过20%则生产停滞。对禁用于蛋鸡产蛋期的药物在产蛋期坚决不用。为了避免药物对产蛋率的影响及减小蛋中药物残留,在对产蛋鸡投药前要充分考虑选择既不影响产蛋率又无药物残留、且能有效防治疾病的药物。   2.雏禽 雏禽各种器官发育尚不健全,抵抗力低,投药时应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菌药。雏禽用药剂量一定要准确,要按说明书使用。药物、饲料或饮水都要计算准确,不能马虎估计。剂量小达不到防治效果,剂量过大会造成中毒。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幼龄动物的负重关节会造成损害,小鸡应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雏鸡对磺胺药敏感,容易中毒。(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丁焕中 曾振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