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应标准化
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河南的食用菌产量从1200吨猛增到169.9万吨,跃居全国第一,食用菌生产成为河南仅次于粮、棉、油、果、菜之后的又一新兴产业。全省从事食用菌栽培的农户达到130万户,从业人员340万人,并涌现出一批规模生产大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的结果,是科技研究和推广人员努力的结果,也是河南农民积极探索、敢于实践的结果。
随着食用菌栽培规模和品种的扩大,生产、包装、销售、加工、科研等方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具体表现在菌种厂遍地开花,既没有经过批准,也不按操作规程生产,一些不合格的菌种流向市场,使农户深受其害;科技投入不够,科研力量薄弱,科研工作远远滞后于食用菌的生产;虫害滋生,危及食用菌栽培和产品质量;包装、保鲜技术和加工技术落后,影响产后销售,影响效益,河南虽然是食用菌生产大省,却不是生产强省;产品缺少统一的质量标准,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成为制约河南食用菌生产的瓶颈。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拥有许多优良的农产品,如小麦、大米、大豆、玉米、棉花、花生、食用菌等,但近年来却屡遭暗算,诸如毒大米、毒面粉、毒黄花菜事件等。除去市场不正当竞争的因素,河南产品蒙受不白之冤的另一个原因是产品缺乏统一的标准,或者是有标准而宣传普及不够。以毒面粉风波为例,不法商贩散布虚假信息,当地媒体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需要推波助澜,使河南面粉蒙受惨重损失。事后证明,豫花牌面粉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虽然经过中央媒体和省内外媒体“消毒”以正视听,但损失却无法弥补。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与其总是被动挨打,莫如主动出击。河南农产品当务之急是制定一整套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把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纳入法制轨道。有了统一的标准,生产、销售、加工、科研等部门必须严格遵守。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产品质量标准,在省内外提高河南产品的知名度,用质量和信誉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打造名牌产品,大力开拓市场,让河南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食用菌的开发和生产促进了河南经济发展,增加了各级财政和农民收入,安排了大批人口就业,不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培育了先进的种植栽培文化,培育了新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提高了生活质量,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用标准化推进全省食用菌生产和加工的水平,尽快实现从生产大省到生产经营强省的跨越。 (作 者:于为民)
信息来源:河南农村报 (20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