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建立全球海啸预警机制
本报综合消息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近40年来世界上最强烈的一次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并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连日来,世界各国的政要以及专家纷纷呼吁,应当立即建立一套全球海啸预警网络,以便及时预报地震和海啸信息,从而减少这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日前报道,造成印度洋海啸死难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尼西亚等国灾难预警机制不健全。该网站称,印尼早在1996年就在爪哇岛上建立了一个专门用来监测可能引发海啸的地震监测站。然而,由于连接监测站与中央政府的电话线在2000年被切断,因此当印度洋发生地震时,该监测站无法将搜集到的数据直接传送到首都雅加达。该网站援引印尼万隆技术研究所地震实验室主任普司皮多的话说,印尼政府在分析了其他60个监测站提供的数据后,才意识到印度洋底地震可能会引发海啸。如果能及时得到这个专业监测站的数据,政府就可以提前发布警告,而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也可以在海啸袭击之前两个多小时得到预警。专家呼吁在印度洋建立类似的海啸警报系统,美国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海啸专家瓦西里?蒂托夫在接受该网站采访时说,“联合国机构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这个议题,但由于缺乏资金因此一直没有建立类似的系统。”
这次海啸已经引起了世界海洋国家的普遍关注和反思。尼加拉瓜国土研究专家威尔弗雷德?斯特拉乌切日前指出,哥伦比亚、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国家也是海啸多发地区。因此,整合地区信息技术资源建立地区性海啸预警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海啸多发地区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他说,应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由先进的卫星和互联网通信与本地设备相结合的海啸预警网。在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手段及时向居民传达信息,尽可能地减少由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在此次地震和海啸中受到影响的亚洲和非洲国家,也同样提出了建立一套全球海啸预警系统的想法。新加坡副总理陈庆炎日前表示,世界各国有必要进行协调并同意设立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以避免该地区在未来发生同样的灾难。他说,海啸灾难是在地震发生后2至3小时后才发生的,如果有一个预警系统,就可以挽救许多人的生命。这是应该优先讨论的问题。坦桑尼亚总理办公室国务部长威廉?卢库维也表示,政府准备在接到国家气象局的正式书面建议后,认真权衡建立海啸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关气象专家说,由于印度尼西亚地震引发的海啸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从印度洋东岸传递到印度洋西岸,非洲东海岸的国家又没有发出海啸预报或出现异常情况,结果造成数名坦桑尼亚人死亡。之后,坦桑尼亚政府考虑建立海啸预警机制,以防类似情况发生。
印度尼西亚地震引发的海啸同时还造成了在该地区旅游的大量欧洲游客的伤亡。法国总统希拉克日前发表讲话,呼吁欧盟与联合国组建一支快速反应和人道行动力量,以应对类似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的自然灾害。希拉克说,人类虽然不能阻挡地震一类的自然灾害,但是可以作出最大努力将灾害的损失减到最小。为此,法国将推动欧洲与联合国尽快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意大利总统钱皮日前表示,从最近发生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海啸这一特大自然灾害中可以看出,尽快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很有必要,因为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他说,从目前得到的情况看,海啸发生前两小时就已经发生了地震,在不少地区都有明显震感。如果事先拥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海啸预防和警告机制,当地的人们就会有足够的时间逃生,那样,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会降低。他敦促国际社会共同采取预防措施,努力将类似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建立海啸预警机制需要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海啸预警系统是太平洋沿岸的海啸预警机制,该机制由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汇集了地震、海潮、气象和通讯领域的许多学者。
信息来源:科学时报 (200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