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亿农民的路会更好走
新华社记者 徐京跃
2005年迎面走来。人们在辞旧迎新的话语中,既对中国农业今年取得多年少有的好成就而自豪,又对来年中国农业发展寄予厚望。
■2004年
六个“首次”
???“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补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16亿元。
???“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征收了21年的农业特产税已经终结,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正在改变。
???“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今年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首次”启动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
???“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规定市、县将不低于土地出让金平均纯收益的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增辟了农业资金来源。
???“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金。在此基础上,着手建立确保如期兑付的制度。
■2005年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
站在2005年的门槛,中国农业发展确实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时不我待的大好机遇扑面而来:政策好,人努力,粮价高,天帮忙。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实之快、受益面之广,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推动着中国农业的车轮加速前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深深的辙印。
外电评论说,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热土”,中国农业就是最好的印证。中国农业迎来了最富活力、最有人气的时期,中国农业新一轮大发展、大改革正在成为现实。
中央领导同志强调,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动员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农业。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来自祖国各地的代表们在热烈的讨论中一致认为,这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
他们纷纷谈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陆续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今年又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这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参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各方面负责人认为,可以用三个“意味着”来评价: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将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将在规划制订、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将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
这意味着,中国将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
种种迹象表明,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正促使中国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实行重要转变,也要求对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工作布局进行重大调整。
■2005年“三个加大”新举措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无疑是2004年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
年终岁尾,有人担心,“三农”亮点会不会是昙花一现?一些农民也有顾虑:明年粮价会不会下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会不会改变?农民负担会不会反弹?
农民的担忧也是党和政府思考的问题。2005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谋划“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明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鲜明地提出: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
“三个加大”,不仅是9亿农民的由衷期待,也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
???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在上一年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减免力度,重点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倾斜。
???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粮食主产区现有直补资金规模不减少,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补贴水平,并大幅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国家将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
???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加大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明年扶贫开发资金将继续增加,对农村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
权威人士指出,明年中央新增财政性支农资金将超过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债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规模不减,比例有所提高。这表明,中央的支农强农政策不仅是连续和稳定的,而且在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给全国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人们相信,2005年9亿农民的路会更好走!
信息来源:新华社 (200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