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肥用药迫在眉睫
不久前在一次会议上,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多克辛提到,在她主持开展的一项研究中,曾对我省18个市的23个水源水进行了调查监测,结果发现我们的饮用水包括地下水,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各种有机物的污染。据专家们研究,这些污染物,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中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而造成的。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每年的虫害防治面积在3400万公顷以上,使用的农药制剂有7万吨左右,品种达100多个。许多农药特别是有机氯农药具有高残留、难降解的特点,滥施农药直接污染土壤环境、植被,并残留在水和农产品中,特别是蔬菜基地大多在城市水源地所在地,过量施用农药直接影响人们的饮水安全。
过量施用化肥也对土壤、农产品产生污染,并进而危害人体健康。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治强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我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分别居于全国的第二位和第三位,但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一直是制约我省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其“害处”还不仅仅在于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专家们指出,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使农产品因药物残留难以出售,农民收入减少,并使土壤性能退化,再生能力降低,严重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由于多数农户施用化肥方法不当,盲目追求高产出,偏施、过量施用化肥现象严重,已导致我省农业的化肥利用率逐年降低,农民每年因“白施”化肥损失近10亿元。
据记者了解,2004年11月11日,一项关于在两年后禁止生产、使用滴滴涕等12种高残留剧毒农药的国际公约开始对中国生效。
鉴于这些原因,省农业厅助理巡视员杨兴来告诫农民朋友,一定要多加爱护土地、珍惜土地,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把农业生产从追求一时的产量增长,转到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上来。
(本报记者 马鸿钧)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 (200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