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事业步入快车道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全国科技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2005年4月1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总结2004年全国科技工作时表示,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2004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继续保持增长,首次进入世界前5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6.6万件,授权量1.8万件,同比增长分别达16%和60%;全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总交易额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研究开发经费支出为18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比2003年增加了19.5%。
中长期科技规划获重要进展
2004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经过来自科技界、产业界等各方面2000多位专家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圆满完成,规划纲要编制进入关键阶段。徐冠华指出,这次规划工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次规划,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徐冠华指出,去年,中央和地方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了企业化转制,中央所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完成了整体部署,正在系统推进,六个部门的院所改革已经完成阶段性验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要转变。企业化转制院所税收延长扶持政策得到落实。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重要进展,人才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得到提高。高等院校在科研与教育结合、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成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得到加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
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徐冠华指出,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在重点支持自由探索的研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国家973计划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组织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对提升关键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五态量子纠缠与量子通讯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显示了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稳步提升。
在战略高技术和重要公益性研究领域,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SRAS疫苗、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研制,以及艾滋病、血吸虫病、肝炎等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等研究取得突破;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开发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在全国数千名科技人员参与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中,已申请国内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500多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1000多项,发表论文2000多篇,形成国家标准624项,在电动汽车、新药创制、食品安全等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提高了我国部分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的两项研究成果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这一重要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局面。
徐冠华表示,在火炬计划旗帜的引导下,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新区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迅速增强,研究开发投入比全国企业平均投入水平高出4倍以上。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迅速成长壮大,涌现出许多依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华为、海尔、奇瑞等企业勇于开拓、锐意创新,逐渐形成了核心竞争力,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蓬勃发展
徐冠华指出,去年是科技部确定的“县(市)科技工作年”,因此科技部加大了对基层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启动了县(市)科技工作试点,着力加强县(市)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安徽、江西、江苏、河南等省设立了专项经费,对县(市)科技工作给予支持。东三省、长三角、泛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积极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
同时,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组织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粮食丰产共性关键技术、三大作物减损增效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星火计划已经覆盖了全国近90%的县市,形成了以6000多个星火培训基地为主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培训农民8000多万人次。
另外,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加强,科技发展宏观环境不断改善。科技评价体系日臻完善,科技评估、科技奖励、专家信用管理等相关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建设了一批共性技术集成和工程化配套能力较强的行业技术推广示范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完成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试点评估等相关工作,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启动,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取得进展;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普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国际科技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个有利于对外科技合作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