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育成具有基因标记的杂交水稻
日前,记者赴湖北长江屯玉种业有限公司采访了解到:世界首创的基因标记纯度安全杂交水稻新技术,经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资后加速了产业化的开发,并已运用此项技术育成具有基因标记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
早在2000年,记者采访“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时,袁院士即对记者指出:杂交水稻的纯度安全问题一直是育种家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光温敏两系杂交稻,其不育系性受自然气候的影响,使得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种子纯度较难保障。
近些年来,解决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快速鉴定和除杂保纯成为众多育种家攻关的焦点。
1997年湖北农科院研究员张集文采用核辐射技术,获得一个化学敏感致死水稻两系不育系突变体。研究表明,该突变由一个隐性单基因bel控制。这种具有隐性标记的不育系,可以用于杂交水稻苗期纯度的快速鉴定和除杂保纯:只要在秧苗3-5叶期叶面喷施0.1%的除杂剂,5天后就可以杀死不育系的自交苗,而对由真杂种长成的秧苗安全无害,生长正常。这样,统计存活苗和死亡苗的比例,就可以鉴定出种子纯度,使杂交种子的纯度鉴定周期由过去的120天缩短为20天左右。每个样本的检测费由过去的30-50元减少到2元以内。如果杂交种子中混有少量不育系种子,农民只要在苗田中施用除杂剂就可彻底杀死自交苗,可以保证移栽到大田的杂交稻中没有不育系自交苗混杂,保障大田纯度。专家把这项技术简称为“基因标记纯度安全杂交水稻技术”。
1999年9月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张启发院士主持了成果鉴定,鉴定意见为:“这项研究成果为两系杂交稻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途径。课题检索证明,具有bel基因标记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为国内外首创。本项研究处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美国Cornell大学的著名水稻分子生物学家SusanMcCouch称之为“神奇的材料”。在研究同时申报了两项发明专利。
2001年,根据国家科技部“鼓励专家领(创)办企业”的文件精神,技术发明人张集文被授权自带成果以创办科技型企业形式对该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需要依靠此项专利申请技术培育出新品种来。张集文为了获取资金支持曾两次申请国家“863”计划项目,三次申请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均未被批准。此技术如靠国家立项拨款支持须等到品种审定后,远水不解近渴。张集文面临资金缺乏和精神无助的困境。
2002年末,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爱民得知后,独具慧眼,看到了该项新技术在杂交水稻产业化运作中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2003年春季,侯爱民董事长立即委派郑文俊总经理前去湖北省与技术发明人张集文联系,经协商双方达成合作共识。为了不误农时,让这项技术尽快推广示范,早日转化为生产力,侯爱民董事长果断拍板决定先投资200万元,作为前期的支持。
年9月双方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屯玉种业共注资1000万元;对原发明人公司增资扩股,成立湖北长江屯玉种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以此项技术为依托,致力于长江流域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开发。
湖北长江屯玉种业通过两年的努力,现已选育成功一系列两系、三系的具有该项专利技术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2004年国家专利局已授予两项发明专利。
今年3月18日,应用该项技术的“M8064S/1175”的新品种已通过了江西省审定。“屯优1号”、“屯优2号”、“屯优668号”等新品种在湖北省区试中表现优异,已进入生产试验。
在2004年的生产测验中,凡是应用此项专利技术的地块,均无不育系混杂,整齐度高,纯度达到99%。目前已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开始示范推广。各地技术人员及农民反映:该项专利技术对杂交稻纯度快速鉴定,有效清除杂株,使两系杂交稻更大面积的推广建立在更加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并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信息来源:中国兴农网 (200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