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针对本报与河北省财政厅财政科学研究所联合对河北邢台市农民消费情况调查的结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厉为民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在充分肯定这一调查结果的同时,着重指出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在我们这次调查中发现,农民在消费支出方面的选项大多数都选择了最低等级,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厉为民: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整体上来说还没有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你们这次对河北农民的调查数据还是比较可信的。由于受到收入条件的制约,农民的消费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我们也曾经去湖南益阳、常德以及河南等省市的农村调研过,仅从大多数农户居住的老式平房,就可以看出当地农民的收入状况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记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收入越高,选择来源于非农收入的户数就与选择务农收入的户数差距越大。你对此有何看法?
厉为民:这说明我国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已经越来越向非农产业转移。我们在湖南调研时也发现,农村中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刨去吃饭、住宿、来回路费等花销,一年每人至少也能净收入七八千元,这远远超过了从事农业的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率普遍超过了60%。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的劳动能力相对较低,这也是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贡献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那么,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滑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厉为民: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说法,也就是农民为什么靠种地富不起来?我这里所说的种地主要指的就是种植业。我想这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农民的农业种植规模太小,没有什么规模效应;二是农民相对比较分散,组织性不强。这样农民只能获得出售原始产品这一小块收益,而事实证明,农产品在加工乃至流通方面的收益要成倍于种植方面的收益;另外就是我国农民本身的能力不是很强。
此外,从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来看,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而种植业要耗费大量的土地和水,因而,如果仅仅依靠种植业,农民致富的前景不容乐观。同时,种植业与畜牧业相比,有效劳动时间明显偏少。有研究显示,在农作物长达七八个月的生长期中,农民真正的有效劳动时间仅为一个月,这就大大浪费了我国原本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消耗紧缺的土地和水,浪费充裕的劳动力,如果仅仅只是发展种植业,这会跟我国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完全相左。因而,畜牧业应该是我国未来农业大力发展的方向。
记者:在对农民消费支出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略感意外的结果,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一举超过建房、娶亲、医疗、请客送礼等传统的农民消费支出大项而位列首位。你对此怎么看?
厉为民: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增加,说明了农民对子女教育问题更加重视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从我国的资源条件来看,我国的土地、淡水、能源以及矿产等等绝大多数资源都是短缺的,而惟一不缺的就是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农民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这与教育的相对匮乏不无关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点,这也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中叶整个劳动力素质的问题,我们必须提升到这个高度来看待农村教育。
你们这个调查结果,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村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支出之一,对于一些家庭情况困难的农户来说,教育支出可以说是一项不小的负担,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城市与农村的孩子基本享受到相同的义务教育。政府有义务为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孩子提供合格的教师、必要的教学设备、低廉乃至免费的教育。 (作者:苗福生 钟昱)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 (200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