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栽培技术岗位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
腊贵晓、杨铁钢、葛晓瑾
河南省地处国际最具生态竞争力的北纬30°-35°世界植物资源“黄金圈”,兼具南北气候优势,是“南药北移”和“北药南栽”的过渡性区域。显著的生态区位优势孕育了我省丰富的中药材种类。据统计,我省中药材种类达2000余种,在全国久负盛名的道地药材就达35种之多,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材资源大省。对于越冬中药材来说,春季是中药材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同时,春季也是气候复杂多变的季节,中药材春季管理技术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中药材的品质及产量。为此,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山药栽培岗位专家杨铁钢研究员、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腊贵晓副研究员组织团队成员撰写了我省中药材春季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以利于我省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药农及时进行中药材的春季生产管理。
一、河南省越冬中药材种类
目前河南省的越冬中药材主要分为四大类:①多年生后收获的中药材,这类中药材需要超过1年以上的生长才能形成合格的品质和适宜的产量,如黄精、桔梗、芍药、重楼等;②秋季播种的中药材,这类中药材有些是冬季发芽生长,如夏枯草、颠茄草,有些是种子或者根茎苗等在春季温度适合时生长,如半夏、防风;③1次种植可多次每年收获的中药材,这类中药材木本类中药材居多,如金银花、山茱萸、连翘等,也有一些草本类中药材,如艾、冬凌草等;④上一年秋季可收获但未收获的根茎类中药材,如山药、丹参、板蓝根等。
二、越冬中药材春季田间管理关键技术
(一)防止倒春寒造成的冷害冻害
春季气温回升,有利于中药材的萌发和生长,但在我省中药材分布面积大的南阳、洛阳、三门峡等地区,早春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倒春寒、连阴天时有发生,极易造成中药材的冻害或冷害,因此,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做好预案处理,降低倒春寒对中药材生产的影响。在低温寒潮来临之前,多年生根类药材,如黄精、丹参、白及、黄芩、柴胡、苍术等要适当覆盖稻草、秸秆、地膜等进行保温,待气温稳定回升后,再及时揭去覆盖物;对于萌芽返青或已开花的中药材如元胡、丹参、板蓝根、连翘等,可喷施化学抗冻剂预防低温的危害。
(二)适当修剪采收
多年生花类和果实类中药材,经过漫长的冬季,春季开始萌发生长。要适当修剪树形,去除枯枝、老枝,增强透风透光,提高光合效率,提高开花坐果率,减少病害的发生。对于春秋两季均可采收的根茎类中药材,如黄芩、黄芪、柴胡、板蓝根、丹参等,如在春季收获,这个时节要尽快采挖,以减少萌芽生长对中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三)苗期适时揭去覆盖物、炼苗
对于秋季播种的中药材来说,春季种子开始顶土发芽,要根据幼苗长势,及时的采取管理措施。当种子有50%以上已经发芽,外界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白天可以揭去稻草、塑料膜等覆盖物,使幼苗接触阳光,快速生长;揭去覆盖物时,要由小到大逐渐进行,使幼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猛然揭去覆盖物有时会伤害幼苗。如果晚上气温过低,应在晚上及时重新添加覆盖物,以免冻伤。对于有些气温上升较快的地区,尤其要时时关注温度变化,当温度超过30摄氏度时,应立即揭去覆盖物,以免高温闷苗。
(四)加强中耕除草
立春随着温度升高,杂草开始滋生,应采取“见草就除”的方针,及时消灭杂草、减少养分消耗。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中药材除草剂,除草一般采用人工拔除。一般配合除草,春季至少进行一次中耕。中耕松土能疏松土壤、改善空气流通、加强保墒,有利于根系生长,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抗逆性。中耕除草宜在封行前、土壤湿度不大时进行。中耕的深度、次数应根据中药材种类、长势、气候和土壤情况而定,以达到“去杂草、松土壤、促根系、保生长”的目的。
(五)科学水肥管理
春季中药材开始生根长叶,对养分、水分需求量比较大。应及时的采取科学水肥管理措施。施肥一般结合中耕进行,根据每种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和收获部位确定肥料种类、肥量。春季中药材多以茎叶生长为主,在施农家肥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氮肥的用量,茎叶类和全草类的中药材以有机肥和氮肥为主,根茎类和花果类的中药材要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另外由于春季容易发生干旱,追肥要结合浇水进行,以保证肥料能很快被植株吸收。
(六)做好早期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中药材植保方针,加强中药材病虫草害早期综合防控,针对春季中药材易发的立枯病、白粉病、猝倒病、锈病等病害,在加强监测预警的基础上,通过选用抗性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等栽培措施,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控制病害发生。如金银花的白粉病防治,可通过合理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抗病力,保障安全生产。多年生中药材出苗前期防控病虫害至关重要,在出苗前要进行一到两次病虫害消杀,可对后期病虫害防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中药材田间杂草危害,可以采用水稻壳、小麦秸秆进行覆盖,也可采用地膜覆盖、铺设防草布等防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