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万献,翟允汝,于美琴,等.油莎豆微量营养素含量测定及经口毒理试验的评估[J/OL].中国粮油学报,1-12[2024-08-20].https://doi.org/10.20048/j.cnki.issn.1003-0174.000855.
摘要:为明确油莎豆茎豆中微量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评价其经口食用的安全性。本文以黄淮地区主栽品种豫油莎2号为材料,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检测茎豆中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以SPF级SD大鼠为饲喂对象,分别采用10、8、4、2 g/(kg·d)作为14d急性经口毒性和90d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的处理浓度,通过对大鼠身体各项指标的连续测定,分析油莎豆经口毒性的安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油莎豆茎豆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为精氨酸,其次为谷氨酸、天冬氨酸及赖氨酸,维生素中维生素E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矿物元素中含量最高为镁;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油莎豆属实际无毒级。90d经口毒性试验中各剂量的受试动物的体重、食物利用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血液学、血液生化结果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且未观察到迟发效应。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根据GB 15193.1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90天经口毒性试验》判定,油莎豆经口毒性属于安全级别。
[2]李春鑫,乔宏兴,王会伟,等.发酵中药和油莎豆复合物对湖羊生长性能及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24,51(03):990-998.
摘要:【目的】研究发酵中药和油莎豆复合物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育肥湖羊4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只。对照组湖羊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湖羊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复合发酵物,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在正试期第0、42天分别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记录日采食量,计算料重比;在试验第1、21和42天颈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测定湖羊血清中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试验组湖羊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21天,试验组湖羊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及免疫球蛋白G(IgG)、γ干扰素(INF-γ)含量分别提高了2.75%、3.46%、7.28%和4.55%(P<0.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12.72%(P<0.05);在试验第42天,CAT、T-AOC活性及IgG、INF-γ含量分别提高了3.17%、3.67%、9.77%和11.91%(P<0.05),MDA含量降低了15.10%(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2%发酵中药和油莎豆复合物能有效改善湖羊的生长性能,提高抗氧化和免疫机能,可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到畜牧生产中。
[3]张向歌,朱雅婧,陆莉莉,等.油莎豆原生质体制备的组织筛选及条件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23,52(12):49-56.
摘要:为高效获得油莎豆原生质体,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进行油莎豆原生质体制备的组织部位(幼芽、幼根、幼叶、幼叶鞘、分蘖节和匍匐茎)筛选以及酶解条件(酶组合用量、酶解时间、渗透压稳定剂用量和酶液pH值)优化。结果表明,油莎豆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组织部位为幼嫩的分蘖节;最优酶解条件:酶组合用量为2.0%纤维素酶+0.9%离析酶、酶解时间为6 h、渗透压稳定剂甘露醇用量为11%、酶液pH值为6.0。此条件下,0.2 g油莎豆幼嫩分蘖节加至4 mL酶液中,原生质体的产量可达22.91×105个/g,活力可达90.72%。综上,获得了高效制备油莎豆原生质体的方法,可为后续油莎豆原生质体融合、种质创新以及杂交育种奠定基础。
[4]张向歌,宋万献,朱雅婧,等.油莎豆茎豆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J].种子,2023,42(08):45-49.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油莎豆块茎(茎豆)萌发过程中(干茎豆-吸胀茎豆-初发芽茎豆)多种内源激素的含量进行检测,旨在揭示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脱落酸(ABA)、生长素(IAA)和茉莉酸(JA)的含量在油莎豆休眠的干茎豆中较高,随后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相反,赤霉素(GA_3)和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起始较低,随后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ABA、IAA和JA为萌发抑制类激素而GA_3和ZR为萌发促进类激素,并通过相应的外源激素处理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种激素之间的协同途径,将为解析油莎豆茎豆休眠与萌发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5]李春鑫, 于美琴, 杨海龙, 宋万献, 张戈, 王会伟. 油莎豆对大鼠的致畸作用研究[J]. 癌变·畸变·突变, 2023, 35 (04): 306-309+315.
摘要:目的:评估油莎豆对SD大鼠是否存在致畸作用。方法:以100只3月龄SPF级SD大鼠为试验动物,设置0(对照)、2、4、8 g/kg共4个油莎豆浓度,在SD大鼠孕期的第6~15天,灌胃给予受试物,每天1次。分别在受孕后第0、6、9、12、15、20天称量大鼠,于妊娠第20天采用CO_2麻醉法处死孕鼠,剖腹取出子宫,称取子宫连胎质量,记录并检查黄体数、着床数、吸收胎、早死胎、晚死胎及活胎数,活胎鼠记录胎仔体质量、体长,并检查胎鼠外观有无畸形。结果:各剂量组孕鼠在观察期内精神状态、一般活动未发现异常体征,第20天处死后大体解剖肉眼均未见明显异常;各分组试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油莎豆对孕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及其增量、胚胎发育、胎鼠外观畸形、胎鼠骨骼发育、骨骼畸胎率、胎鼠内脏发育、畸胎率、孕鼠总畸胎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油莎豆对SD大鼠无致畸作用。
[6]王会伟, 朱世新, 张新友, 王艳, 杨铁钢, 张向歌, 王树峰, 李春鑫. 油莎豆基因组大小、倍性和系统发育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23, 52 (01): 34-41.
摘要:为明确黄淮地区油莎豆主栽品种和特色种质资源的基因组特性及与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基因组Survey分析对6个油莎豆材料基因组大小、倍性进行评估,并基于核糖体DNA的外转录间隔区(Ex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ETS)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其与近缘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6个油莎豆材料基因组在0.808 6~0.858 5 Gb,均值为0.826 4 Gb;基因组Survey分析结果表明,3种粒型油莎豆材料豫油莎2号、豫油莎3号、YYS-4的基因组大小、重复序列占比、GC含量、杂合率分别为0.697 9 Gb、81.02%、34.7%、0.28%,0.778 7 Gb、84.45%、36.4%、0.08%,0.790 6 Gb、83.75%、34.9%、0.19%;基因组Survey分析和花粉粒染色结果显示,3种粒型油莎豆材料均为三倍体。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6个油莎豆材料聚为油莎豆分支,该分支与香附子和头状穗莎草构成的分支形成亲缘关系较近的姐妹群,并与其余的C4植物(碎米莎草、长尖莎草等)构成C4植物分支。
[7]王会伟, 张向歌, 李春鑫, 许欣然, 胡海燕, 朱雅婧, 王艳, 张新友. 油莎豆耐盐性评估及盐胁迫下幼苗根系转录组学分析[J]. 作物学报, 2023, 49 (07): 1882-1894.
摘要:油莎豆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高的新型经济作物,抗逆性极强,具有在盐渍化土壤上种植发展的潜力。为明确其耐盐特性,本研究设置5个NaCl浓度(0、0.3%、0.6%、0.9%和1.2%),分析了NaCl胁迫对油莎豆茎豆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和0.6%NaCl胁迫下,茎豆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高受影响程度较小;根系中膜受损程度指标物丙二醛(MDA)和氧化胁迫物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增加不显著,而渗透调节物甜菜碱(GB)、脯氨酸(Pro)的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提高,整体上受到的盐胁迫伤害较小。而在0.9%和1.2%NaCl胁迫下,盐胁迫伤害十分明显,茎豆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为进一步鉴定油莎豆耐盐相关基因,利用RNA-seq技术检测了0、0.3%和0.6%NaCl胁迫下油莎豆根系的基因表达情况。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以及GO富集分析发现,24个主要与氧化还原、跨膜转运、几丁质水解相关的GOterms显著富集,涉及了15个显著上调表达基因。其中,DN23985_c0_g1、DN2960_c0_g1、DN8384_c1_g1分别编码玉米黄质环氧酶、L-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具有抗氧化作用,参与抗氧化调节;DN21785_c1_g1和DN6596_c0_g1二者均编码氨基酸转运蛋白,可能通过积累氨基酸类小分子(如Pro)而增强渗透调节;DN14393_c0_g1编码几丁质酶,能够水解几丁质而促进植物应对胁迫响应。本研究明确了油莎豆在0.6%及以下浓度NaCl胁迫时具有较好的耐盐性,并进一步筛选出耐盐相关基因,为油莎豆在盐渍化土壤的种植和耐盐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8]王会伟, 朱雅婧, 许欣然, 胡海燕, 王树峰, 宋雯栩, 李居政, 张向歌. 基于SLAF-seq技术的油莎豆SNP和InDel位点开发及遗传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摘要:油莎豆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的特色油料作物。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大量挖掘SNP和InDel位点,能为油莎豆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利用以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保障。本研究利用SLAF-seq技术对3个不同类型油莎豆品种(‘YYS1’、’YYS2’和’YYS3’)进行了酶切建库测序,经过序列过滤和聚类分析,共获得2765个高质量SLAF标签。利用GATK和SAMtools软件从这些SLAF标签中鉴定到2 352个SNP位点和1556个InDel位点;除去3个油莎豆品种间相同的杂合性位点,筛选出了1 304个多态性SNP位点和60个多态性InDel位点,并得到了PCR特异性扩增和测序验证。基于多态性位点进行3个油莎豆品种的遗传分析,发现圆粒型的’YYS1’和’YYS2’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长粒型’YYS3’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但3个油莎豆品种整体的遗传距离较小,仅为0.20左右,具有相对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以上结果表明,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出了大量的SNP和InDel位点,极大地丰富了油莎豆的分子标记资源,为进一步油莎豆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遗传分析提供参考。
[9]李春鑫, 王会伟, 王艳, 刘玉兰, 陈道玉, 杨铁钢. 3种粒型油莎豆种质特性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 2022, 42 (05): 776-782.
摘要:油莎豆是中国一种新兴的油-粮兼用型经济作物,该研究以‘豫油莎3号’(中长粒)、‘豫油莎2号’(中圆粒)和‘YYS-4’(大粒)3类代表性粒型种质为材料,对其单株状态下的主要形态学和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利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染色和端粒探针荧光原位杂交两种方法对油莎豆进行染色体数分析。结果表明:(1) 3个油莎豆材料的产量三要素(分蘖、单粒重、单株粒数)间的差异极显著。其中,YYS-4单粒重(1.98 g)最大,分别是‘豫油莎2号’(0.61 g)和‘豫油莎3号’(0.37 g)的3.3倍和5.4倍;‘豫油莎3号’的单株粒数(245)最多,分别是‘豫油莎2号’和‘YYS-4’的1.3倍和1.6倍;‘豫油莎3号’分蘖数最多(29),分别是‘豫油莎2号’和‘YYS-4’的2.1倍和1.5倍。(2) 3个油莎豆材料的品质指标差异显著,其中‘豫油莎2号’的油分含量(32.00%)最高,‘豫油莎3号’的可溶性糖含量(21.30%)最高,‘YYS-4’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最高。(3)‘豫油莎2号’在3个材料中的叶片净光合效率(18.17μmol·m~(-2)·s~(-1))最高,且蒸腾速率相对较低,水分利用率最高。(4) 3个材料的染色体数相同,均为156条,DAPI染色和端粒探针荧光原位杂交的结果完全吻合。
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