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学科科研进展


  1.基础研究
  开展了低温,干旱,高盐和渗透胁迫等油菜抗逆功能分析,以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获得BnaA06.BON1和BnaC03.BON1的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研究,初步明确BnBON基因主要在叶,幼茎和莲座叶中表达量较高,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同时受温度,干旱,高盐和渗透胁迫诱导表达。
分析了以肥料运筹和种植密度为主的不同栽培措施下,甘蓝型油菜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明确甘蓝型油菜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的高产高效机理。


  2.资源收集、鉴定和创新
  建立了CMS恢复系、GMS、Ogu CMS、高含油量、紧凑株型、早熟型、多花色等一系列核心种群。
  开展了不同花色、株型等性状油菜种质创新工作,通过资源交换、筛选、创制,积累了6种花色的种质资源65份。
  采用室内盆栽鉴定和大田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抗寒、抗旱、氮高效利用评价技术体系,筛选鉴定出一批抗旱、抗寒、氮高效优异种质。


  3.新品种选育
  “十三五”以来共育成油菜新品种13个。目前双油1919、双油220正在参加国家鉴定试验,双油1826、双油1851、双油1918正在参加河南省鉴定试验。


  4.油菜轮作复种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技术
  自2017年以来,连续开展油菜合理轮作复种定位试验,分别在原阳(油菜/小麦-花生轮作)和唐河(油菜/小麦-玉米轮作)设置了轮作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与小麦-花生轮作相比,油菜-花生轮作模式更有利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提高,尤其是对有效磷含量提高更有显著促进作用,提高幅度为69.4%。


  5.油菜快繁平台
  建成室内多世代繁殖技术平台,可将油菜全生育期缩短至100-120天,每年可繁育3-4代,大幅度缩短选育油菜稳定纯合植株的时间,加速了育种进程,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同时利用该平台可以开展人工春化,定时开花,实现花海定制,拓展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