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政研企同心共同谋未来 --第三届中国(伊川)甘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侧记

       □本报记者董豪杰
       豫西丘陵上,红薯陆续开挖。
       伊川县鸦岭镇在内的红薯生产区,一派丰收景象。
       又是一年丰收时,10月18日~20日,第三届中国(伊川)甘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伊川县召开。
       这是伊川县红薯产业发展的盛会。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甘薯专家,甘薯种植户、相关企业代表、经营者,省市县三级政府、科研单位有关负责人等汇聚一处,200余名代表共谋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现场观摩、会议交流,分享好经验、好做法,探索甘薯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科技硬实力
       产业增动力
       伊川县鸦岭镇,一块看似普通的农田,仔细观察,不太一样。
       15亩农田里,种植各种各样的红薯品种,每个品种一行,整齐排列,一眼看到的区别外,田埂边竖立的品种牌,详细记录着品种信息,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39个优良红薯品种。
       3年来,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种植习惯等特点,不断轮换、挑选。“都是好品种,但试验田的目的,是遴选出更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粮作所甘薯专家杨育峰说。
       大会上,39个品种同台竞技,来了一场红薯“选美”大赛,从产量、外观、口感三个维度进行评选。12个甘薯品种脱颖而出,并作为优良甘薯品种向全国大力推广。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品种郑94-1和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选育的漯苏薯18号分别荣获紫薯组一等奖和鲜食组一等奖。
       杨育峰介绍说,郑94-1作为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紫薯新品种,目前来看,田间长势不错,作为商品红薯,其长条形、圆润,大小相对一致的薯形,深受市场青睐,也得到了参会者的好评。
       科技产业融合
       项目签约不断
       大会上,省农科院粮作所与洛阳岭上绿色农业发展公司合作项目签约,科研单位与企业正式“牵手”。除此外,众多企业合作项目的签约,开启多方发力,共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在高峰论坛上,甘薯专家、政府领导、企业代表与参会人员深入交流,共同为甘薯产业建言献策、谋篇布局。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科学家、种薯繁育岗位科学家分别作《水肥一体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脱毒甘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报告,直指产业发展核心难题,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代夫作《甘薯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商榷》报告,为产业解难答疑;伊川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常光磊作《伊川县红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立足实际,面向产业未来。
       大会上,各方力量聚焦甘薯产业技术创新,围绕关键核心育种技术进行突破,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有效转化,加强“政、产、学、研、企、用”的深度合作,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聚焦产业全链条
       全力打造品牌
       洛阳农发农林伊川富硒食品产业园甘薯储藏库里,刚收获的红薯装筐后整齐码放,堆成了小山,旁边的加工车间,工作人员正盯着流水线,分拣、包装,精细操作。
       “要把大小分级,还要剔除破口、带伤带病的红薯。”一名工作人员手上不停,嘴里说着。流水线末端,分装好的红薯5斤一袋,将会发往全国各地,送到消费者餐桌。
       从红薯种植来看,伊川县拥有6条富硒带、50万亩富硒耕地,具有天然的农业发展优势,目前全县红薯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
       伊川县全力打造“岭上西薯”品牌,狠抓红薯产业三大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引导更多企业、人才向产业链集聚,在种业前端和加工后端持续发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基础、拓销售、亮品牌、优服务、招大商”,初步形成了集种苗繁育、绿色种植、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对伊川甘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以《我国甘薯产业特点与河南甘薯产业状况》为题作报告。
       李强说,伊川甘薯产业通过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数字化赋能,精心打造“岭上西薯”品牌,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全国甘薯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将进一步加强与伊川在科技创新上的互助合作,推动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载于2023年10月24日《河南日报农村版》第4803期: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