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生物育种技术落地应用,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6月27日,洛阳举行了“2025年生物育种产业化高素质农民培训会”。吸引了来自省内各地市的新农人和合作社代表五十余人参加,共同学习生物育种前沿知识与发展动态。本次培训会旨在提升农民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训会特别邀请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遗传育种室主任、河南省产业技术体系玉米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体系岗位专家团队核心成员曹丽茹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她在培训会上分享了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实践路径和最新进展。
曹丽茹研究员围绕:“我国为什么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为什么说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我省种植转基因玉米品种特性;公众关心的转基因问题。”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生物育种的基本概念、技术手段以及在玉米等粮食作物中的应用。她强调了生物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培育出抗病虫、耐除草剂、抗旱节水、营养高效及耐盐碱等优良特性种子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当前生物育种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种子的质量和特性直接决定了作物的产量、抗逆性和营养价值。因此,种子的改良与创新至关重要,而生物育种技术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是提升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源头保障,主要原因在于: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了对粮食需求的剧增;二、应对资源性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三、应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技术路径;四、解决现代农业系统性复杂问题的关键技术;五、是落实党中央关于种业振兴重大决策部署的战略行动。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育种发展,早在2008年启动的转基因重大专项,标志着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进入快速发展期。2022年,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猪、牛、羊等为重点培育一批重大转基因新品种。目前成果显著:在转基因玉米方面,25个获得生产安全应用证书,3个获美国农业部上市许可;转基因大豆:10个获得生产安全应用证书,1个获准在阿根廷商业化种植;抗旱和氮高效玉米、抗旱小麦、抗虫大豆等形成丰厚的品种储备;基因编辑:10个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转基因种植优势明显,具有抗虫和耐除草剂特性,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在提高作物产量、品质、降本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公众最关心的安全性问题,曹丽茹研究员明确指出: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需基于转入基因、表达产物及转入过程的风险分析,实行严格的个案审查和安全评价制度,确保安全可控。
良种对增产贡献巨大。据统计,良种对我国玉米增产贡献率达45%,发达国家60%以上,通过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我国目前81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审定,其中64个转基因玉米品种。曹丽茹研究员针对通过审定的示范品种进行详细介绍,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大家结合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踊跃提问,得到了曹丽茹研究员的详细解答,参会者表示,讲座内容丰富、实用、通俗易懂,进一步拓宽了他们对生物育种及其应用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在今后农业生产中应对新挑战的信心与能力。课后,为了更好更便捷地为新农人和合作社服务,曹丽茹研究员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为大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参会者通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纷纷表示希望能够多举办、多参加这样的高质量培训活动,提升自身的农业技术水平。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农业正面临转型的重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训会的举办能够更快地提升农民的专业素养,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增强在农业生产中的竞争力。培训会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学习新技术和获取最新行业动态的机会,还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地区和背景农民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信息交流。
此次培训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洛阳乃至河南的农业从业者注入了前沿科技动能,更在推动生物育种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关键环节上迈出了坚实一步。通过这样的培训活动,农民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为端牢“中国饭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至关重要的“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