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推动战略高技术合作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俞铮 李惠子) 刚刚结束欧洲之行的温家宝总理访问了欧洲多个著名高技术企业。中国的经济发展给欧洲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市场机遇,中欧高技术企业的合作是互利双赢的。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法国演讲时说的:中欧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年是中欧建交30周年,中欧关系步入成熟、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欧盟把中国看作充满活力和无法替代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威胁。
2005年,中欧高技术合作最大的亮点是中国实质性加入研发欧洲的民用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计划。作为第一个参与该计划的非欧盟国家,中国正在空间和应用技术研发、统一技术标准等方面与欧洲伙伴展开全面合作。
是否纳入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曾在欧洲引起了一些争论,但双方政治上的合作与信任使欧盟很快就下决心向中国“敞开大门”。与此同时,欧洲相信,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市场会给该计划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伽利略计划的资金预计为36亿欧元,由30颗高轨道卫星组成,分布在轨道高度为2.4万公里、倾角为56度的3个轨道面上。基础设施包括天基和地基两部分。卫星将为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和误差不超过1米的全球定位服务,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俄罗斯的卫星定位系统格洛纳斯争夺市场。
随着今年晚些时候第一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伽利略计划将进入部署阶段和商业运营阶段。预计2008年以后,伽利略系统将投入商业运营。中国承诺为伽利略计划投入2亿欧元研发经费。根据2003年签署的中欧伽利略计划合作协定,并经过历时一年的多轮谈判,双方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
2005年实施的第一批技术合作项目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渔业中的应用、基于位置的服务标准化、电离层中定位信号的修复、搜救转发器、激光后向反射器和上行站前端等。基于位置的服务是大众市场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标准化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电离层中定位信号的修复研究可以帮助接收机在不能收到信号的地区正常工作。搜救转发器可以对航海、登山、野外工作等特殊条件下的遇险救援工作提供迅速的支援手段。
就在伽利略计划研发项目紧锣密鼓展开之时,中欧双方已在考虑该系统部署完成后的应用和市场推广了。9月,中欧双方在北京召开特许经营权说明会,向潜在的合作伙伴介绍伽利略系统将来的运营和服务情况。据欧盟预测,伽利略系统在2020年前将会带来数百亿欧元的收入和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专家估计,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经济效益在2020年有望达到2600亿元人民币。
伽利略计划中国政府合作方??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张国成在接受采访时说:“20世纪80年代中外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外看重中国的市场,进行的多是一些技术示范,示范以后往往没了下文。而如今在伽利略计划合作中,欧盟除了看重中国的市场外,在技术上也并不是对我们完全无所求,毕竟我们有一些卫星在天上运行,某些技术是有国际竞争力的。”
伽利略系统卫星承包商??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卫星导航系统业务部负责人托马斯?梅耶说:“载人航天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在空天领域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进展。除俄国人外,欧洲还未发射过载人飞行器,中国在空天技术的一些领域已与欧美发达国家齐步并肩了。”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方向明说:“没有人能垄断太空,致力于造福人类的中欧空间技术合作将不可阻挡。”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0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