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330188号提案的答复

余保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升级植物识别技术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收悉。我院根据自身职能,结合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学技术厅和省林业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建议

      一是强化农业数字信息平台支撑。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我省正加快建设涵盖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事服务等多功能应用的河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目前已实现省级农业农村重点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入库上图”,形成“三农”服务“一张网”,推动了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管理,计划2025年底完成建设并全面推广使用。二是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当前,我省已有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7个,其中完成建设4个(内乡生猪、延津小麦、浉河茶叶、柘城辣椒),在建3个(西峡香菇、武陟肉鸡、宁陵梨),通过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以点带面带动提升全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数字化水平。三是建设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我省建有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黄淮海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智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与转化平台,汇聚了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在内的优势科技资源,协同开展农业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下一步,我省将在农业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发力,通过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和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二、关于提升技术成熟度与应用水平建议

      一是积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结合我省农业生产场景和实际需求,鼓励引导以洛阳一拖、瑞通为代表的制造企业在智能农机装备各领域加大科研创新,以腾跃、云飞、农信通、牧原、全丰为代表的头雁企业在软件开发、硬件设备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和应用实践,面向大田种植、设施种植、畜牧养殖等领域的信息产品和解决方案持续涌现,行业应用持续深入,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最新数据显示,我省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为3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字化程度稳步增长。二是围绕应用场景,强化科技攻关。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省农科院研究开发了“DeepSeek农业智能体”,该智能体集成了作物表型、品种审定、土壤环境、病虫害监测等多维数据,依托大模型与知识图谱,能够满足用户在品种特性查询、虫害识别、农业技术信息方面的需求,并能给出专业建议,助力实现精准化种植。依托此智能体,可构建面向单产能力提升的智能决策中枢,融合精准数据洞察、科学策略支持与智能资源调配,为河南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AI支撑与技术引擎。

      下一步,我省将针对农业、生态保护等不同领域业务需求,开展多场景适应性研发,建立技术测试与验证平台,开发定制化的植物识别技术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技术示范与应用推广,促进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关于加强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建设

      我省高度重视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建设工作,加强统筹谋划,持续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农机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一村九园”数字化建设规范(试行)》等制度文件,明确了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等具体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截止目前,已选定了50个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试点,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平均为40.51%,其中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平均为52.20%,发展优势明显。

      下一步,省相关部门将通过制定数据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和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推动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建设,为作物识别技术发展夯实数据基础。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