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保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激光农林业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我院根据自身职能,结合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明确发展方向,强化政策引导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在农林行业中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关于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高校参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将高新技术应用纳入重点任务,这些都为进一步推动激光技术在农林业产业发展应用提供了政策依据。省教育厅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高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引育高端人才,开展包括激光技术在农林业应用方面的智能农机、绿色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关,助力农机装备智能化、高端化升级,为农业强省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教育科技支撑,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近三年,省教育厅先后资助“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三维激光雷达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激光雷达移动测量技术在风电项目中的研究和应用”等27项激光技术相关的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进一步增强了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激光技术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下一步,省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激光技术在农林行业中研究应用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激光光谱技术及电磁波理论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光电子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以及激光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等工作。
二、关于加大推广力度,提高产品认知度
近年来,围绕农林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我省有关部门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技术产品推广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确保各级农业系统从业人员第一时间学习并利用成熟的新产品、新技术,较好解决了农林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市场认知度低的问题。省科技厅通过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农业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的征集、筛选、发布,有效促进了技术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现代农业领域技术成果2425项、技术需求644项,通过供需智能匹配技术实现线上对接1077次。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科技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协同多元农技推广服务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和科技服务。截至2024年底,全省种植业、林业合作社12.66万家,联农带农成效明显,逐步引领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省农科院以深入实施“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等重大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项目为抓手,示范推广了一批农林行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形成了以“科研单位+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政府农业技术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多部门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育的延津小麦、正阳花生、兰考蜜瓜、平舆芝麻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有效提高了农林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提档升级,在加快我省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河南农业强省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院将聚焦智慧农业、高效种养、农机装备等领域,支持农技推广机构联合科研单位和生产经营主体遴选发布年度主推技术清单,示范推广一批良种良法、现代农机,进一步推动农民提质强能,指导应用激光新技术,拓宽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领域,服务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关于建立协同机制,促进合作与交流
为进一步加快激光产业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农业激光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先后与瑞典Lund大学、加拿大McGill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合作,在激光光谱应用于农业研究方面全方面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省教育厅联合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等有关部门,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共建了3412家研发中心(含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链106家)。其中,涉及激光技术的校企研发中心有8家,包括洛阳理工学院建设的“多光谱激光检测及分选设备校企研发中心”,利用激光开展检测与分选的技术攻关;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建设的“自动化设备校企研发中心”,利用激光技术开展自动化设备的研制等。
下一步,省相关部门将加强国内外农林激光产业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和公司合作交流,推动农林业激光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同时,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校企研发中心高质量建设、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等工作为抓手,通过“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引导督促各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共建激光技术研发平台,培育人才团队,不断推动我省农林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