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330363号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河南省委会:

      “关于发挥‘中原农谷’科技创新作用,推进特色种业协同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结合自身职能,我院认真研究后,现答复如下。

      规划建设中原农谷,是我省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部署的具体行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河南农业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建设为抓手,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向中原农谷集聚,建成了国内领先的科研条件、设施,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力推动了中原农谷快速成势见效。

      一、关于加强产学研协作与项目优育,推动商业化育种体系全面建成的建议

      省农科院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两大种业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以重大项目实施为牵引,在加强力量协同,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积极推进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建了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河南试验基地;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成立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欧洲研发分中心和作物育种联合实验室。二是持续加强科企合作。与中粮、益海嘉里、茅台集团、美国玛氏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在专用新品种培育、食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定向选题、横向资助、精准研发;通过技术支持与参股的形式,加强与秋乐种业的深度合作,助推其成功在北交所上市;与河南投资集团等合资成立的“中育科蔬”“中育平韭”蔬菜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运行良好,着力打造特种蔬菜领域的“隐形冠军”。三是大力开展协同攻关。构建了小麦、玉米、花生及芝麻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率先实现了对花生基因的单碱基替换,获得了抗除草剂花生新种质和世界上首例基因编辑芝麻植株;研制了首款中国地方鸡专用育种芯片“神农1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着力突破性品种选育,育成的7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部分品种成为当前我省和黄淮海区域的主导品种。两大平台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

      下一步,我院将持续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建设为重点,聚力打造河南种业科技创新高地。一是加快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持续提升中心创新能级。二是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聚焦重点研究方向和关键技术环节率先突破,抢占创新制高点,培育一批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三是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深化神农种业实验室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科研协作,力争成为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

      二、关于完善公开共享的信息平台,扩大共建群体,发挥特色产业优势的建议

      我院高度重视种业平台的共建共享。一是持续发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的磁吸效应,推动优势资源向中原农谷集聚。两大平台现有研发人员150余人,其中有3名院士、1名长江学者、1名杰青和3名中原学者、5名河南省特聘研究员,形成了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为主的优势研究领域。已有60家机构(团队)入驻生物育种中心园区或开展合作,包括以神农种业实验室、瓦赫宁根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外科研机构39家,以河南种业集团、河南秋乐种业为代表的种业及相关企业21家。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内核,正在建设多个国家和省重大平台,支撑平原示范区成功创建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二是强化全省农科系统协作,持续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由我院牵头、联合全省农科系统构建了麦类、玉米、稻类、花生、芝麻等12个农作物种质资源工作协作网,经过十余年的运行,现保存种质资源4.4万余份,占全省的75%以上。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与省种业发展中心共同组织实施了“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共向国家库移交古老、珍稀、特有、名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7565份。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了库容达50万份的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建有种质资源保存库、生物信息数据库、表型鉴定平台和基因型鉴定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家区域性、综合性、公益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平台。三是牵头建设种业联合创新团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持续提升农业科技系统化组织水平和体系化攻关能力,省农科院与开封市农科院、商丘市农科院合作探索组建了花生育种联合创新团队,在研究方向凝练、研究任务分解、测试网络建设、品种登记命名、知识产权管理、品种示范转化、重大成果培育等方面做到了“七统一”,在探索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我院将充分发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优势,强化运行机制创新,突破技术人员职称、职务、编制等身份限制,破除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向两大平台流动的瓶颈障碍,引导省内种质资源、育种人才、生物技术等要素向中原农谷聚集,快速壮大中原农谷种业研发力量。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