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河南省濮阳县海通乡后双庙村的张计修来说,他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骑车十几里路,只为每天挣二三十块钱了,“从6月开始,就在俺们这家门口的韭菜基地做田间管理,干活不累、还能照顾家……这事吧,真得感谢为我们村发展产业的驻村工作队。”
张计修说的这个工作队,来自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队长是后双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园艺所副所长张和臣;与他一同驻村的,还有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的李丰、园艺所的樊红杰等农业科研人员。
后双庙村是一个典型的豫北村庄,人均耕地不多、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妇女儿童多生活在县城。虽然这里村民的住房条件尚好,但是村集体没有产业,并且由于前些年的基础建设还留下了债务,村里的留守劳动力也只能到附近寻找有限的挣钱机会。
“这些留守人员年龄偏大,村集体没有产业,极有可能出现因为疾病等原因返贫。”张和臣说。从今年2月开始在后双庙村驻村以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一直萦绕在驻村工作队队员心头的大事。
为此,张和臣带领驻村工作队成员开始了走访、调研,对村情、民情实施摸排,同时,驻村工作队还和后双庙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旗等村干部到周边一些发展较好的村走访,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一方面按照“精准施策、长效发展”的工作原则,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落实好“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另一方面根据河南省农科院的专业和技术优势,为后双庙村量身打造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土特产”增收路径。
“我们首先计划了20亩韭菜种植基地,这项工作周期短见效快,也是我们提出的精准定位特色产业的第一步。”张和臣说,基地的建设得益于对后双庙村的土地、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的全面梳理,符合市场趋势与村民意愿。
时间不等人,但饭还得一口一口地吃,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首先将后双庙村的5.2亩低效林地打造成韭菜育苗田,为后期建设韭菜种植基地提供种苗。
张永旗介绍,这片低效林地种的是老杨树,因土壤贫瘠、管理缺失,树木长势差,亩均年收益不足百元。随后一个月的时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带领下,这片低效林地就完成了砍伐征地,引入抗病高产韭菜新品种,推广绿色水肥一体化技术,并率先完成4亩优质韭菜种苗的播种。
韭菜种出来还得想法能卖出去,彻底免除村民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又对接了濮阳市的水饺加工企业,签订了定向收购协议,打通了“种植-加工”产销链,建立起“企业订单+科学种植”的模式。
张和臣说,在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下,韭菜的亩产效益预计将比传统种植提高20%以上。“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后双庙村的韭菜产业同加工企业深化合作,逐步扩大规模,以‘小韭菜’撬动乡村‘大振兴’。”
张永旗表示,韭菜基地的收益将用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基地还吸纳了5户脱贫户参与田间管理,有效带动了他们的收入增长。
76岁的张计修就是其中一位。如今,他每天都在韭菜基地里忙碌地进行拔草、锄地等工作,这不仅让他能方便照顾因脑溢血丧失劳动能力的儿子,也为家庭提供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显著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作者:史俊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