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庆: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
日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做客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两会特别节目《面对新闻界》,接受了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
记者:2005年我国的财政收入突破了3万亿元,这是让我们大家都觉得非常振奋的一个好消息。请问金部长,这个成绩是怎么取得的?
金人庆:确实像你讲的,2005年我国财政又取得了新成绩,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财政收入达到31628亿元,比2004年增收了5232亿元。我想,财政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一个好成绩,根本在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使财政增收有了一个好的经济基础。
记者:我们想了解一下,去年国家在财政方面多收的钱主要花在哪些方面?
金人庆:2005年增收了5000多亿元,但是我心里有数,其中大概有1200亿元不是经常性的收入,而是经济生活里面的一次性的收入,其中包括部分行业、部分地区投资过热造成的超常规收入。所以这部分钱不能随意用于增加经常性的开支,否则基数垫上去了,今后会越给越多,会使财政发展不稳定。中央财政预算内增收的1500多亿元,首先用于增加了对“三农”的投入,“三农”是本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在这方面的投入增加了349亿元。增加181亿元用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增加147亿元用于社会保障。2005年中央财政比2004年减少了192亿元的赤字。剩下的主要用于加强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让他们能够跟东部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央财政预算内增收的1500多亿元,其投向大体如此。
此外,去年中央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了1619亿元,这笔钱主要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解决历史欠账。我们除了增加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以及对教育科技增加了投入外,还增加了社会保障244亿元,同时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大家知道这两年我们着力解决了出口欠退税问题,花了2466亿元,这笔钱本来是要发国债来解决的,但是没有发,而是用这几年每年的超收来解决,这样实际上也减少了财政风险。所以这几年我们钱袋子虽然鼓起来了,但我们用钱还是很谨慎,要保证国家稳定,保证财政稳定。
记者:今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于基层财政来说是减少了一块重要的财源。请问,您认为这样会不会使基层财政出现“无米下锅”的窘境,或者说会不会影响到我们基层政权的运转?
金人庆:你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你可以放心。因为过去基层政权的运转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主要是靠农业税、靠教育附加来解决。1999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着力减轻农民负担,到今年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进了“博物馆”。那么,农民减少了多少负担呢?我们统计了一下,农民减负总额大概是1250亿元,每个农民减负140块钱。全面取消农业税,基层减少的财源谁来补上呢?就是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来负担,大头在中央财政。从今年开始,国家财政一年要安排1030多亿元,来补这个缺口,其中中央财政782亿元。另外,今后5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这些钱也是要中央财政拿大头,所以农村的政权运转是有资金保障的。
记者:您刚才谈到今后对农村义务教育国家财政将大力支持。请问,对如此巨额的财政投入,怎么保证这笔经费来源的可持续性?
金人庆:在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严格税收征管,按照税法把钱收上来。这几年我国经济蛋糕越来越大,财政蛋糕也越来越大,并且在稳定、持续地发展,所以我相信财政收入将保持持续增长,以稳定的收入来保证对教育、卫生以及其他方面的投入。并且还要把这些钱管好、用好,发挥好效益。
记者:您有一句名言,就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广大农村。那么在过去的2005年,究竟有哪些阳光洒向农村?
金人庆: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应该为全体人民服务。因此,把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广大农村是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财政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以300亿元、400亿元来增加对三农的投入,2005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已经达到2975亿元。
究竟有哪些阳光照到农村了呢?
第一,2005年有28个省(区、市)取消了农业税。不向农民要了,财政就要补上,我们花了662亿元,用于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
第二,农民种地不交税了,种粮我们还给他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大概花了175亿元。
第三,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对全国592个贫困县实行了两免一补。另外,还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0亿元、扶贫开发资金130亿元、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840多亿元。应该说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到农村,而且这些钱许多都是直接地让农民得到好处。
记者: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当前财政保障的一个重点。财政有哪些切实措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金人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要靠8亿农民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国家财政也义不容辞地应该增加对“三农”的投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明确规定,国家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项目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即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要转移到农村,重点要放在农村。另外,财政每年增加用于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投入要向农村倾斜。我想这些规定就是要建立一个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财力基础。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方面的资金达3397亿元,比去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这是近年来增加最多的。也就是说,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21.4%是用于加强新农村建设的。
我相信,随着我国财政经济蛋糕越做越大,随着财政改革的日益深化,我们一定能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兄弟的心坎上。
作者:苏琳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200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