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中国棉花,为“纯洁”奋斗
  编者按 金秋时节,又到新棉上市时。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不在生产领域,而是流通环节。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出通知,并召开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依法加强对棉花质量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好2003年度棉花收购工作。本文就此问题作了一番思考,希望能够对稳步推进我国棉花质量的提高有所助益。   提高棉花质量又吹响了新的号角。伴随这一号角的是世贸组织坎昆会议关于农产品问题谈判的热闹场面,是中国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2003年中国进口棉花配额增加到1700万担。这号角,激越中似乎又充满了紧迫!   中国棉花的竞争处境   国家有关权威检验机构曾经做过专门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棉花质量处于国际上等水平。国产棉花在长度、长度整齐度、色特征等级、断裂比、强度比等影响质量的因素上,都比外国棉花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位多年从事纤维检验的专家说:“这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因为中国在气候土壤等方面都非常适宜棉花生长。”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中国棉花不仅质量好,在单产水平上也有优势。以去年公布的数据为例,2002年世界棉花单产为603千克/公顷;同期,我国的棉花平均单产为1074千克/公顷,而且与国外相比,中国棉花的生产成本不高。   中国棉花拥有这么多的优势,但是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却处境不佳。据了解,占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三分之一的外国投资企业,所用原料棉花75%以上从国外进口。今年进口棉花配额放宽到1700万担后,棉花生产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   高质量、低成本的中国棉花为什么在市场竞争中遭遇这样的境况? “三丝”绊住了脚   所谓“三丝”,即混杂在棉花中的异性纤维。   棉花中混有“三丝”,既增加纺织企业生产成本,又影响纺织品质量。有关部门曾对190万吨经营性棉花进行专门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棉花异性纤维的批次发现率达22.38%;“三丝”是国产棉花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质量问题,国产棉花与外国棉花在市场竞争中,之所以不是对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三丝”在作祟。南方一家纺织品生产企业负责人为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平均每吨棉花要投入970元人民币清除异性纤维,这差不多是一吨棉花价格的十分之一。有的用棉企业,高峰时要动用近1000人来挑检异性纤维,其耗时耗力程度可想而知。   “三丝”不是棉花与生俱来的,主要是在棉花采摘、收购、包装、运输过程中混入棉花里面的。中国纤维检疫局一位工程师介绍说,不同等级棉花混杂包装、运输过程中的粗放式操作,以及不具备技术资质收购企业的包装加工都会导致“三丝”掺入等质量问题增多。所以,做好流通领域的工作是提高棉花质量的关键所在。   仅有监管是不够的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等五部门发出的《关于做好2003年度棉花收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坚决查处无照经营行为。要加强市场监督,打击囤积行为,防止市场炒作,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棉花质量监督机构要依法加强棉花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强收购加工环节质量监督管理,打击棉花掺杂使假等质量违法行为,确保棉花质量。   政府五个部门之所以发出这个通知并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就是由于去年棉花加工行业效益增加明显,今年新棉上市前夕,各地棉贩和棉农投资新建棉花加工点的势头异常强劲。以山西省为例,仅永济、临猗、盐湖等3个产棉区,今年棉花收购加工点已经增加到480个,而其中持证企业仅有75个。   本来在棉花加工运输过程中就存在着诸多影响质量的问题,而非法收购加工点更是无视国家政策法规,在没有质量保证能力的情况下,从事收购加工活动,其所加工的棉花质量低下,严重浪费和损害棉花资源。据纤维检验部门有关人士介绍,有的非法商贩还肆意收购未成熟的籽棉和超水棉,甚至在籽棉中掺加沸水,更有甚者收购“黑心棉”,经熏白、弹制均匀后掺入皮棉中,人为损害了市场上棉花的整体质量水平。   相信随着《通知》和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在各地的贯彻落实,一些影响棉花质量的因素有望得到控制。   采访中一些专家提醒,要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质量,抓住流通这个环节还不够,必须在产棉区推广规模生产和标准化生产,改变目前一块田一个品种的做法,通过提高原棉的一致性,纯洁棉花的品质,提高棉花的质量。                                       (本报记者 葛春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