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有突破
  记者今天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带领的甘蓝育种课题组,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的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甘蓝是我国的一种主要蔬菜作物,年种植面积约1200万亩。世界各国目前主要采用自交不亲和系技术途径培育甘蓝杂交种,满足生产需求。用自交不亲和系技术生产一代杂种虽然具有杂种优势强、选育较容易等优点,但也存在杂交种的杂交率很难达到100%、亲本靠人工蕾期自交授粉繁殖成本高、亲本长期连续自交易退化等缺陷。由于甘蓝雄性不育育种技术能够克服上述缺陷,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农业育种科研工作者的主攻目标。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了甘蓝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的研究,利用分子标记、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明确了该不育性主要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同时,研究人员还第一次培育出了雄性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可达100%、且配合力优良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利用育成的显性雄性不育系在国内外率先配制出了6个甘蓝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品质优、抗性强、产量高,杂交率均达100%,产量增加10%以上,亩增产值约200元。甘蓝雄性不育系制种技术已实现规模化生产,2005年在华北地区安排了制种基地800亩,目前生长良好,丰收在望,预计可生产杂交种3万~5万斤,可供30万~50万亩生产田使用。   方智远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克服了原有育种技术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在纱网隔离条件下可用蜜蜂授粉繁殖,而不用人工授粉,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是甘蓝育种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变革,必将对我国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记者: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