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科技日报:推进粮食生产向现代产业化发展

《科技日报》:20083136版 综合新闻

 

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代表建议:

推进粮食生产向现代产业化发展

本报记者 乔 地

 

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许为钢,近日向大会提交了《关于粮食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种粮收入问题的建议》。他在这份议案中建议,国家应采取多种政策,扩大种粮农户的经营规模,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土地产粮潜能,提高种粮农民经济收入。

作为一名小麦专家,许为钢长期深入农区,对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有深入了解。他说,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均占全国60%以上,产量占全国70%左右,粮食商品量占全国95%以上,但那里的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端。以河南为例,200624个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较上年增长11.16%,非核心区只增长1.42%;但是,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019.74元,非核心区则高达3358.64元。许为钢说,一反一正充分说明目前粮食生产的效益仍然低下。

许为钢分析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收购价格偏低;二是种粮规模小制约了种粮效益的提高,也制约了粮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化。以河南为例,农民人均耕地1.1亩,一般每个种粮劳动力经营耕地少于5亩。过小的经营规模,制约了种粮农民的效益提高,也造成了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在效益上的极大差别。据在主产区调查,2006年纯种粮农户劳均年纯收入1300元,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农户劳均4500元,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年收入9600元。照此计算,1个纯种粮的劳动力经营40亩左右耕地的收益,才同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当;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而不移,在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同时,宁愿撂荒也不放弃现有耕地经营权,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向现代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四是现有粮食补贴政策在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方面,难以充分发挥杠杆调节作用。目前的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包括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具有普惠制特点,按农户耕地面积补贴,与产量高低无关,与农民出售商品粮数量无关,在推进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促进科学种粮、发掘土地产粮潜能、大幅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作用有限。

为此,他建议:国家应首先采取多种政策,扩大种粮农户的经营规模,促进粮食生产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土地的产粮潜能,提高种粮农民的经济收入。近年来全国各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延续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前提下对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进行了探索(租赁式流转、股份制流转、季节性流转、环节性流转及反租倒包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集中,扩大了农户的种粮规模,为增加粮农收入创造了规模经营条件,已表现出粮食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历史需求。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大幅度降低农村人口数量。城市具有消费粮食主产区所生产粮食的权利,拥有使用粮食主产区廉价富裕劳动力的历史机遇,也应承担接纳粮食主产区农村人口转移的职责,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有关农村人口身份转移的有关政策和办法,积极引导粮食主产区人口数量的减少。其次,应完善相关政策,促进种粮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这包括: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种粮风险基金、粮食销售补贴、农资补贴等,以及积极扶持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强化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下乡措施,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