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院内新闻
院内新闻
科技日报: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

《科技日报》:20083219版 区域周刊

 

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

河南省农科院科技产出全国夺冠

本报记者   

这是来自国家科技部2001?2007年的奖励公告,河南省农科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8项,获奖数量居全国省级农科院第一位。

这是来自国家农业部2001?2007年的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公告,河南省农科院通过国审品种52个,居全国第一位;农业部的统计还表明,河南省农科院近年两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小麦和玉米新品种,分别连续5年和4年居全国单品种年种植面积首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小麦和玉米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单品种。

这是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2007年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首批功能科学家岗位,河南省农科院有6名科学家入围,在全国省级农科院名列第一。

……

河南省农科院的成绩,吸引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前来考察、交流。他们纷纷称赞:“这些硬邦邦的数据,充分说明了河南省农科院在科技产出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

而河南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研究员,则首先把它归功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农业与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温家宝总理说:我这次主动要求到河南代表团来,其实是奔着河南农业来的

38上午9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河南团参加讨论。他动情地说:“今年原来没有分配我到河南团来,是我主动要求的……我这次来,其实还是奔着河南的农业来的。”

在听取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代表发言时,温总理问:“我是不是到你们所里去过?”

“去过,去过。”许为钢惊喜地说。

温家宝同志历来轻车简从。那是19951030,他时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到河南视察,临时决定要到河南省农科院看看。当时院长出差在外,院里一点准备都没有。马万杰那时是副院长,临时召集几个专家赶到会议室,与温家宝同志座谈。当温家宝同志推开会议室大门的时候,著名小麦专家林作辑研究员一下子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摇着温家宝的手,不住地说:“家宝,家宝……”马万杰说:“那一次,家宝同志不仅认真听取了专家们很好的建议,而且视察了实验室,查看了几个小麦新品种,给广大科技人员从未有过的极大鼓舞。”

从那时到现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河南视察,几乎每一次都要强调农业和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去年“五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视察农业工作,一再叮嘱:“能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118,当中原大地再传粮食总产突破千亿斤喜讯时,温家宝总理挥笔批示:“今年河南粮食总产再次突破1000亿斤,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努力的结果。谨向你们表示敬意!”

而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则把“军功章”戴在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身上。他在那年1012日批示:“河南农业发展态势很好,特别是粮食登上1000亿斤的高台阶,这与农科院党委和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省委向农科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摆在农业科研工作面前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科技创新中推动我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17日,在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讲话中,徐光春书记再次明确指出:“河南粮食之所以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连续2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的威力,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最近3年,河南省接连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每次获奖,他都要致信祝贺,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为获奖人员开庆功表彰会。他在会上说:“对科技人员怎么褒奖都不为过!”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犹如春风化雨,极大地激发了河南省农科院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原农业的产出潜能。

让马万杰院长最难忘的是1998年,当时我国的面包小麦粉大部分要进口,每公斤1.8元;而农民生产的小麦粉,每公斤1.2元还卖不出去,种小麦不仅挣不到钱,还要往里贴钱,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马万杰说:“我清楚地记得,李克强同志到河南担任省长的第一年,他召集农口三大家???农业厅、农科院、农大的专家,在我们农科院开了一个座谈会,专题研究河南的小麦生产与发展问题。在那次会议上,克强同志采纳了专家们提出的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建议,还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发展‘小麦经济’。10年过去了,回头看看,那次会议对河南小麦的生产,真是起了关键性作用。我们此后推出了包括‘豫麦34’、‘豫麦47’、‘郑麦9023’等一系列专门加工面包、饺子等强筋或弱筋优质专用小麦。目前这些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全省的65%以上,强筋小麦不但替代了进口,还实现了出口;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小麦总产达到596亿斤,占全国的28.4%;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以上,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100%,小麦98%以上。河南的小麦生产因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马万杰深有感触地说:“河南省农科院地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第一大省,各级领导把‘三农’工作当做重中之重,这是河南农业科研得天独厚的优势。任重道远,我们没有理由不干好!”

马万杰院长说:强化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始终是我们的立院之本

在今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河南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有一个发言。题目就是“强化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这是有史以来,全国所有农业科研单位,包括各级农科院、涉农高校,在历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唯一的一个典型发言。此前,河南省农科院还作为科研单位唯一代表,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表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马万杰把这看作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对他们工作的极大肯定和鼓舞。

马万杰说:“各级领导对我们的肯定,实际上是对自主创新方向的肯定。”他说,这些年河南省农科院的发展,都是“创新立院”的结果。

为了强化创新,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投资12亿多元正在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综合试验大楼,投资近千万元建设的海南试验基地和种植资源库,以及国家小麦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等10个研究中心等,大大改善了科研条件,搭建了创新平台;他们还设立5000万元院级科研专项资金,实施“优势提升和学科扩张计划”。一系列的措施,使科技产出能力明显增强。“十五”以来的7年,共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8项,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品种159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58个,申请发明专利26件,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80余篇,出版专著110余部。

更为重要的是,河南省农科院始终坚持“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像两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由于都是直接来源于生产,项目一经研究成功,便立即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开来。在当前河南省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作物品种中,均以河南省农科院育成的品种为主导。

与此同时,他们重点突破,促使高技术成果发挥引领作用。他们发明的“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技术”,被权威专家评价为“我国植棉史上继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新”;留英归博士张改平完成的动物疫病及食品安全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使病死畜禽不用解剖,只用试纸一测即知其患何种病,成为目前世界上最简便、快速、高效、敏感的疫病诊断产品。在全国各地推广以来,已减少因畜禽疾病带来的损失近2亿元;栗根义、张晓伟博士完成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被专家誉为“细胞工程技术应用于育种实践的成功范例”。

河南省农科院在强化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他们采取多种形式,探索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依托自身科研成果,先后在全省建立了80多个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把技术带进农户,把成果送到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行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效示范样板。在商水县创办的示范点,使160户农民通过种植“美人指”葡萄走上致富路,亩均收入超万元,最高的达1.8万元。与安阳、驻马店、濮阳等市政府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市院科技合作”,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良性互动。院科技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去年销售收入4.5亿元,其中“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早在2年前就跻身“中国种业50强企业”。

马万杰说,河南省农科院的发展,还得益于多年形成的“全省农业科研单位一盘棋”局面。本来,全省各级农业科研单位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但是共同的业务性质使他们形成了紧密的“在协作中分工、在分工中协作”关系。在34召开的2008年度全省农业科研工作会议上,马万杰再次明确:省院继续实施“优势提升和学科扩张计划”,实现各学科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创新能力;市院(所)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增强对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而大部分县所(站)要重点抓好本地急需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配套技术研究、熟化和示范转化。马万杰介绍,近年来他们取得的几乎所有科技成果,都是与省市县三级科研机构联动分不开的,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成果也不例外。不少基层科研单位的同志评价:省院从来不以“老大”自居,他们拿出转化的收益来支持基层,让基层科研人员参与他们从国家争取来的科研项目,不仅使基层的业务水平得以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省的农业科研。省市县三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进程中形成了强大合力。

许为钢研究员说:是河南省农科院给了我干事创业的平台、人生成功的环境

祖籍山东、在重庆长大的许为钢研究员常对外宣称:“我是河南人。”他说,是河南省农科院给了他干事创业的平台、人生成功的环境。1996年他被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河南省农科院。他学的是小麦育种,到第一小麦生产大省河南工作,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从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项目,在他调到河南的第二年就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拨给科研经费100万元。

从那时到现在,他先后主持育成了4个小麦新品种,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项目在内的十几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郑麦9023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推广效益43亿元,成为我国食用小麦第一个出口品种、第一个期货交易品种,使中国与美国、加拿大一起成为世界小麦价格的制订者。

与此同时,许为钢的人生也取得极大成功。他先后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学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被授予首届“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还当选为中国科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等。

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改平介绍,类似许为钢这样成长经历的专家,在农科院还有很多。目前,在全院595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已有5人成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优秀专家3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在2007年河南省首批评选的3个“中原学者”中,农科院就占2位。副院长张新友也说:“正是这样一批优秀专家的成长,才使农科院成果迭出,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走在了前列。”

多年以来,河南省农科院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院”之基,以构建创新型农业科研团队为目标,牢牢把握“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不仅引进30多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而且送培博士生40多人,公派出国留学37人,其中有40余人已学成回院工作,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和领头人。张改平博士、张新友研究员、许为钢博士、张海洋博士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他们到院后的科研成果均问鼎国家科技大奖。

许多科研人员反映,他们在河南省农科院工作,事业顺心,生活安心。不仅有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而且规定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在住房等方面和院领导享受同样标准,甚至连妻子安排工作、小孩上学这样的事情,院领导也一一过问。近两年,他们还对引进的高端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对在职读博人员,不仅工资、福利、奖金照发,学费报销,每月还补贴生活费200元,学成后同引进人才一样享受科研启动费等待遇。

同时,河南省农科院建立起了一套与工作业绩、贡献大小紧密相连的有利于激励大家积极性的分配制度。他们把科技人员的报酬划分为三大块,其中一块就是科研成果直接收益返还,即按照推广或出让新品种、新技术的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取一部分资金,返还给课题组或发明人作为追加报酬和奖励,起到了多劳多得、激励创新的作用。已经退休的堵纯信研究员,是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按照这个政策,仅去年他从培育和推广“郑单958中获得的个人推广收益就达100万元。

为了激励年轻人尽快成长,早在2002年,河南省农科院就开始实行“青年第二主持人制度”。规定没有青年科技人员担任第二主持人的课题,不予立项。在近年立项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中,有一半以上课题,则都是由中青年博士担任第一主持人的,使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成长为相关领域的骨干力量,促进和带动了一批重点学科的发展。目前,在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遗传育种和畜禽疫病检测、疫苗、植物保护等科研领域,河南省农科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