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经营企业需要谨慎入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近日提醒广大棉花经营企业和纺织企业时刻关注市场风险,切实防止盲目抬价造成收购的棉花价位过高,造成销售困难。
这位负责人说,棉花市场孕育着较大风险。近两年,我国纺织业发展迅速,对棉花的需求逐年增加。纺织业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棉花供求的格局。新的棉花年度纺织工业能否继续保持近两年的发展势头,对棉花的需求是否继续增加,有待观察。
他认为,2003年度我国纺织业发展和棉花需求至少存在四个不确定因素:
一是过高的棉价将影响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今年棉纺织品出口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去年收购价合理的基础上。进入新的年度,国内棉价明显提高。在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必然大大削弱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减缓棉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增长速度。
二是美国设限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海关统计,今年1至6月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39.1亿美元。美国纺织生产商协会对我国部分纺织品出口提出设限申请。一旦美国采取设限措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三是纺纱能力扩张过快。近几年我国纺纱能力增长过快。纺纱能力的急剧膨胀,棉花价格的过度上涨,必然引起争抢资源和市场恶性竞争,从而导致一部分纺纱企业破产。
四是棉花价格过高将导致化纤使用比例上升。目前,化纤原料的织物的性能在不断地改进,一些好的化纤织物的售价大大高于棉纺织物。化纤原料价格持续走低。这必将促使企业多用化纤,相对减少对棉花的需求。
权威经济部门市场监测表明,我国市场棉花价格与国际价格基本接轨。
监测显示,去年新棉上市初期,国内棉花销售价格(到厂价)基本维持在每吨10100元左右,低于进口成本。今年春节后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此后在大部分时间里,国内价格略高于进口成本。由于收购时价格相对较低,2002年度棉花全部顺价销售。
目前,我国棉花供给充裕。针对纺织工业快速发展,棉花需求增加的实际情况,国家采取促进销售、削减库存、组织进口等措施,保障了棉花的供给。2002年度全国棉花产量492万吨,加上进口和消化部分库存,保证了纺织用棉的需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近日说,保持棉花价格稳定是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棉花价格是否合理有三条标准。
农民是否有生产积极性。前几年由于供大于求,棉花收购价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去年棉花收购价上涨到每担皮棉460元左右,今年棉花播种面积增加了20%多。这说明目前的价格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纺织企业是否能够承受。国内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棉价接轨,是保持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如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会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削弱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出口下降,必然减少对棉花的需求,从而造成棉花的积压,也会损害农民利益。
棉花经营企业是否顺价销售。棉花的收购价与销售价之间要有合理的差价。如果对棉花价格走势有着过高的、不切实际的预期,盲目抬价收购,必然造成后期棉花需求减少,销售困难。广大棉花经营企业和纺织企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赵承)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200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