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为耕地补养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由于耕地质量差异,保护耕地,仅仅实现耕地增减数量的平衡,并不意味着耕地总体质量和产出能力的平衡,农业专家研究表明:每减少1公顷耕地所损失的生产能力,相当于新垦2?6公顷耕地的生产能力,数量上的减1补1保障不了耕地生产能力的平衡。为了抗旱增产、节本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对现有基本农田的保护,着力在提高农田质量上下功夫,积极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是当务之急。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面,不耕翻土壤,通过机械播种、深松等技术实现免、少耕种植,既可以降低作业成本,培肥地力,实现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推广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改革,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技术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区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据山西对7个示范基地的调查显示,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减少作业1?7次,并且减少了人畜作业量,农业生产成本比传统耕作减少11.4?28.3%,粮食产量增加15?18%,以此计算,亩均纯收入比传统提高90?200元。从2002年山西全省289万亩示范地的情况来看,年粮食产量达到了8.9亿公斤,平均亩产342.54公斤,比对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平均每亩增加收入约60元,增幅达20%以上。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由于秸秆的覆盖,增加了降雨的入渗率,同时抑制了水分蒸发,特别是减少了作物苗期地面裸露的无效蒸发。又由于垄沟有积聚雨水的作用,减少了径流,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使作物在生育期间可以减少灌溉1?2次。河北十几户实施保护性耕作以后,每年可以少浇水1?2次,按照每亩节省50?100方水计算,整个河北一年就节水几十亿方,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地下水的消耗,减缓了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山西省农机管理部门连续10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和晋中晋南盆地旱作区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2?16%。   保护性耕作是防治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通过秸秆覆盖、根茬固土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农田扬尘漂移,按常规测算,保护性耕作地表径流量可比传统裸露耕作减少50%左右,土壤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提高10%以上,减少大风刮起的沙尘量60%左右。同时,秸秆还田还有效地减少了焚烧秸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保护性耕作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手段。山西省农机管理部门连续10年的试验示范显示:保护性耕作使土壤有机质增加0.03?0.06%,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土地有机质含量由0.9提高到1.3,整个土地提高了2个等级,粮食产量也提高了13~16%。   保护性耕作有效地减少了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小麦为例,按照传统的耕作程序,需要投入70元左右,用小麦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可以一次性完成秸秆的还田处理、秸秆覆盖、开沟、播种、施肥和震压,不仅减少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了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还使农业投入成本减少了30元左右。通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还可以争取传统耕作方式农时所消耗的热量,用于作物生长,使勉强一年两作的地区实现一年两作,使能够一年两作的地区可以选用生育期相对较长、生产潜力较大的品种,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由此看来,保护性耕作是摆脱干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                                          (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