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河南农村经济运行特点及问题
据河南省农调队调查分析,今年以来,全省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但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明显,农业弱质产业特性凸现。
今年入夏以来,河南遭遇了连阴雨、洪涝、风雹等严重自然灾害,直接影响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主要农产品大幅减产,粮、棉、油总产量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农业产出水平下降,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将自1991年之后首次出现负增长。农民增收受阻,以种植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今年农民收入将可能出现负增长,相当数量的低收入农户将因灾返贫。受阴雨内涝和生产投入能力有限的双重影响,麦播进度严重滞后,给明年夏粮生产带来隐患。
这种状况再次显现了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也反映出目前农业抗御灾害、规避风险能力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抗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结构调整滞后问题仍然突出。
近几年,河南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着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和资源性龙头企业,使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一是区域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和集中。1998年河南提出以"专用化、优质化、多样化"为方向,实施小麦种植结构的大规模调整,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强、中、弱筋搭配合理的优质小麦品种结构,和以豫北为优质强筋小麦、豫中为中筋小麦、豫南为弱筋小麦生产基地的区域布局。二是高效经济作物长足发展,粮经比例继续调整。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中药材面积今年就新增40万亩,同比增长120%。三是牛羊禽业发展速度加快,奶业发展迅猛,优势畜产品区域开发力度加大,畜群自身结构逐步优化。四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培育和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增加。目前全省规模较大的小麦加工企业已达到85家,"莲花"、"白象"、"三全"、"思念"等已成全国知名品牌。全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达14家,它们对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但河南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质量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表现在: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的关联度仍然较低,效益不高。种植业结构调整存在步伐不快、内容趋同,重面积变化轻质量提高的现象。如近年河南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单位种植面积产值出现下降。畜牧业生产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如乳牛养殖出现了超常规发展,但单产水平低仍然制约奶业发展。2、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结构调整带动力不足。全省14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仅占全国入选企业总数的3.8%,这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配套政策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河南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2002年全省农民总体减负37.7%,减负总额达38亿元。今年5月底,河南又对农业特产税政策进行了调整,除保留收购环节的烟叶特产税外,取消其它品目的农业特产税。但农村税费改革实施中,在计税面积、"一事一议"、农业税征管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河南省在5个省辖市进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试点。从5地执行情况看,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一致认为今年的夏粮收购政策符合河南实际;购销企业对收购政策贯彻得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保证了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受产量、质量、价格及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减少。一些地方粮食收购市场管理工作滞后,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作者:刘岩
信息来源:新华网 (200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