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加快农业信息化的思路与对策
             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社副教授 杨文杰   摘要: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世纪,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亦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它是一个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显然,农业信息化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尤其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信息化将对贫困地区农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为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贫困地区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对自然生物过程、土地、气候等自然因子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对森林、植被、土地的过度使用,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甚至形成荒漠化,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艰难。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意味着人们更加重视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作用。农业技术信息的开发可使人们设法减轻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风险;还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系统的可控性增强,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信息和知识在贫困地区的运用,将极大地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一是它将改变贫困地区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二是能够通过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增强农民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农业信息化可以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地处偏僻边远或内陆腹地,区位优势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基础薄弱,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就的网络体系,能极大地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降低其销售成本,有效地弥补地理位置、交通和通信所带来的劣势。   4.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力地推动贫困地区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与农业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在我国贫困地区,农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管理方式,农业企业组织方式大多是集体合作或家族式的组织方式。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农业系统除作为物质生产部门之外,加工、贸易、观赏、服务、环保等复合性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结构也趋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流程缩短,使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普遍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市场”的链条变得越来越短,国家对农业的管理以及农业企业的组织方式也因此变得更加快捷和多样化。   二、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贫困地区大多还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   一是许多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迟缓,信息化水平相当低,互联网、信息化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相距甚远。在基层干部中,绝大部分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摸过电脑或“触网”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县、乡、村基层乃至中小学校、职教中心等单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   二是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市场供给和需求严重不足。主要是:(1)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较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偏高;(2)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3)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4)信息咨询服务滞后;(5)农户经营规模对信息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收益空间的制约;(6)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即便是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在计算机应用上,人才培养落后,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网络不健全,高新技术开发不力,成果推广力度不够等。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统一管理和高层规划,加之小农经济传统意识的作用,使得原本分散起步的研究项目中还有不少是重复性的工作,既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的连续性。与这些问题相联系的是我国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从现有资料看,对农业信息化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各种具体的农业应用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和具体思路的研究。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极大地限制着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进展,必须予以切实解决。   三、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开展电脑网络普及教育。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在贫困地区任重道远,网络距离农民还有漫长而崎岖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是电脑应用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和推广,应从娃娃和青年人抓起,从政府部门抓起。(1)成立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贫困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工作;(2)建立地方性的电脑网络实用技术培训中心。面向社会多办实事,开展多层次、社会化的互联网知识技术的教育,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网络技术素质;(3)在中小学开设电脑课程;(4)继续抓好在职干部的计算机操作培训。让电脑和网络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5)抓好基层政府上网工程。只要坚持下去,打好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让网络走进农村,让信息服务农民,就会使信息产生巨大的财富。   2.配备和培训信息员。每个乡镇配备几名专职信息员,每个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信息员,也可以利用乡(镇)农技站、农经站、统计站和村委会的农科员兼职信息员,解决好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从乡级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首先在乡级成立信息中心或信息室,在网上收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以诸如《信息快报》的形式编辑、整理好信息,通过村里的专兼职信息员,将信息传递到村,定期或不定期由信息员把收到的信息张贴在村里的信息栏,农民可随时查阅,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基层政府要培训乡镇、村信息站的信息员,有了信息站与信息员,信息的收集与发布问题就可解决。也就是说,虽然农民没有自己的轿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跑,但是可以乘坐公交大巴,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农民上网”的初级形式。   3.建立覆盖全国、纵横贯通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高效的农业信息传输网络。首先要构建以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各个省(区、市)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和农业信息传输网络,并实现全国农村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发布。同时特别注重贫困地区的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使中国农业信息体系真正成为覆盖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4.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及其技术力量。将信息体系建设与基层农经站、农技推广站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农技推广体系的资产和人力资源,节约信息体系的建设成本,还能促使传统农技推广体系转变职能、更新力量,焕发新的活力,实现信息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紧密结合。   5.大力实施“金农工程”,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为基本内容的“金农工程”,已被国家确定为电子政务重点建设的12个系统之一。为此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加大投入,推进贫困地区信息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公司、中介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投资农业信息服务行业。   6.创办适应贫困地区需要的不同层次和专业化、本地化的互联网信息中介服务机构。我国贫困地区虽然距离农业信息化尚未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果把利用网络信息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作为突破口,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发动、组织并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创办适应贫困地区的不同层次和专业化、本地化的互联网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如各种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等,让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交流通道等网络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和经济效益,让企业、农民和老百姓亲身体验到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快捷、便利与好处。通过培育、开拓信息市场来带动技术市场、产品市场和人才市场,使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与人才流达到协调、同步和互动的良性循环,为贫困地区经济的振兴与社会发展做出富有创造性地贡献。   7.大力应用和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电脑农业是推进农业信息化战略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该系统融入了农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吸引了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把成熟的单项技术措施进行了综合,针对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等提供综合的增产方案,并以图、文、声、像的形式及时、生动地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有效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适应了我国农村信息用户的知识水平,变农民适应技术为技术适应农民,提高了农民对农业高科技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吸收水平,深受农民欢迎。云南省宁蒗县,实施电脑农业专家计划以来,实施面积逐年扩大,农户逐年增多,效益越来越显著;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在贫困地区的实验示范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力应用和推广电脑农业,有利于使贫困地区农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育和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努力工作,贫困地区的农业信息化事业定会有一个蓬勃、繁荣的未来,就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