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油就是什么油便宜就兑什么,什么油贵就标什么。”湖北一家榨油企业的工作人员向粮油市场报记者表示,在没有国家标准的环境中,一些榨油企业用成本低廉的油料品种作为基油,再掺兑其他油料品种,去攫取最多利润。
食用植物调和油,又称高合油,它是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益海嘉里将调和油的概念带到了中国。
目前,调和油产品只有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
在调和油的猛烈攻势下,我国原有的几大主要油料品种的种植面积大幅缩减,棕榈油的进口数量却在日渐增多。
调和油攻城略地
在中国人的食用油消费市场中,调和油已经掠夺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且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记者在全国各大超市及农贸市场调研时发现,以金龙鱼为首的各类品牌的调和油挤满了各个角落。
在新疆岳普湖县政府部门工作的
在甘肃武威的农村,农民一般都食用小加工作坊加工出来的菜籽油、棉籽油等当地生产的油料。然而,在这里的粮店或者城里的超市,各类品牌的调和油充斥着展柜。家庭条件稍微好点儿的市民,也逐渐改为食用调和油。
山东日照的
在河南郑州、山东烟台、浙江舟山,柜台上摆放的各类食用油中,“调和油”三个字最常出现。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食用油消费习惯也不太一样。
据了解,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籽的主产区,也是食用菜籽油的主要消费区域,包括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贵州;中游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河南南部;下游的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省市。
一直以来,我国的花生栽培面积和产量均是全世界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油消费国。有数据显示,近5年来,全球花生油年产量520万吨左右,同期我国年消费花生油185万~190万吨,是世界上花生油的最大消费国。
业内专家表示,以前,国内的老百姓均以食用当地压榨的食用油为主。目前,国内消费者的食用油消费习惯也已经渐趋统一,逐步转变为以食用植物调和油为主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上的调和油一般是由棕榈油、大豆油、花生油及芝麻油组成,但是每种油的比例占多少并不一样。
新疆粮油中心批发市场信息部部长崔宇新说:“说白了,调和油就是以价格便宜的棕榈油或者大豆油为基油,然后再掺兑其他油料品种。我调研过一些大型企业在新疆当地的分公司,我认为,在他们生产的调和油中,棕榈油、大豆油等基油所占的比重非常大。”
有激进的学者甚至认为,调和油的主要成分就是价格便宜的棕榈油或者大豆油,所含其他种类的油料成分非常少。
优势品种面积下降
作为食用油的消费大国,占我国食用油消费份额前两位的是豆油和棕榈油。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棕榈油和大豆的进口数量日渐庞大。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44~56度棕榈油硬脂132.7万吨,较2008年增长109%;进口19~24度棕榈油451.4万吨,增长11.8%。
2010年,我国棕榈油进口总量为569.6万吨,较2009年减少12.4%。不过,我国仍然是马来西亚棕榈油进口量最大的国家。进入2011年之后,多个消息表明,我国还将继续增加对印尼棕榈油的进口量。
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不断递增,这已经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
有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口大豆3734.6万吨,同比增加661.5万吨;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4255.2万吨,同比增加520.6万吨;2010年,我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则达到了5480万吨。
进口数量的不断攀升,也日益加剧了我国对于国外食用油的依存度。
2010年,我国植物油市场整个对外依赖度为66%,相较2001年的33%,10年之内翻了一番。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陈艳军曾表示,拉动低价油消费需求的主要动力就是对高价油的勾兑。
我国国产的传统优势植物油品种主要是菜油和花生油。
目前,我国油菜的播种面积却已经连续多年下降。
中粮期货的调研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的油菜种植面积及单产将同步下降,油菜籽的总产量将继续下滑。
湖北一家大型压榨菜籽的油脂企业工作人员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正是受调和油概念的冲击,我国传统优势油料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下降。
山东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及出口基地,全省的花生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生产面积的1/4,总产量的1/3强。
新华社的相关报道认为,因为农民种植积极性始终不高,近年来山东花生种植面积下滑,单产提高缓慢、总产徘徊不前。
山东省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从2004年开始,山东花生种植面积持续下滑,总产徘徊不前。2009年较2003年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下降了320万亩和26万吨,分别下降22%和7%。
此外,葵花油、棉籽油等我国其余主要油料品种的种植危机,近些年也屡见报端。
国家标准缺失
“我们国家每年都进口那么多棕榈油,你有没有看到哪一瓶食用油名称写的是什么牌的棕榈油呢?”上述湖北榨油企业的工作人员说。
在各大超市及农贸市场,记者确实没发现有棕榈油的销售,即使在相关食用油的产品配料中,也难觅其踪影。
“进口棕榈油略做加工后就可直接分装,一半以上都被用作食用调和油的基础油。”厦门一家粮油加工厂的知情人士表示。
相关业内人士介绍,一般而言,棕榈油的价格相当便宜,但是营养价值低,多为化学方法浸出,不适合直接食用,多用于食品厂及一些餐饮店。豆油价格高于棕榈油,油质较清但是炒菜不见油,也就是比较耗油;芝麻油和花生油价格远高于前者,油香味浓郁,都为物理压榨,营养好。
同时,据粮油市场报记者了解,在诸多油料品种之中,橄榄油和茶油价格最贵,之后是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菜籽油,然后是大豆油,最便宜的是棕榈油。
有专家表示,调和油一般都是以价格低廉的大豆油和棕榈油为基础油,再添加一些别的油料品种。至于以什么油为调和油的基础油,另外再加别的什么油,各品牌都不一样。但一般而言,基础油在调和油中要占整个成分的70%~80%。
正是在价格低廉的调和油的猛攻下,我们传统的食用油品种节节败退。
有业内人士认为,研制调和油的初衷是避免常吃单一油品的营养缺陷,通过科学实验推出一个营养丰富的新品种。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标准的缺失,这样一个有良好初衷的调和油,却由于种种原因,充当了一些企业以次充好、扰乱市场的“帮凶”。
相关人士表示,厂家从来不在包装上说明。当我们询问各类油料的配比时,企业往往表示是商业机密,不予公布。
“这就是因为标准的缺失。”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
崔宇新认为,应该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食用油产品必须标明各种原料油的种类和配比,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要坚决予以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