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科技动态
科技动态
国内外农业对比及今后发展对策
  国内外对比及今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农业科技水平国内外对比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九五”计划的实施,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又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看,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比   根据农业国际比较和几个项目指标的对比结果,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仅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40%。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与国际的差距主要有六个方面:   (1)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发达国家为70%-80%以上,而我国为40%-42%,其中种植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27%-35%,畜牧业为45%左右,水产业为50%;   (2)作物良种覆盖率低,发达国家为100%,而我国为80%;   (3)化肥当年利用率低,发达国家为60%以上,而我国为30%-35%;   (4)灌溉水利用率低,发达国家为60%以上,而我国为30%-35%;   (5)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发达国家已全面实现机械化,而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从现有机具、装备的性能、质量技术水平,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机耕率为53%,机播率为27%,机收率为14%;   (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发达国家约为60%-80%,而我国仅为30%-40%。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农业发达国家不仅有较高土地生产率,而且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很高。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60多美元,提高到90年代末的300多美元。   2.农业科研水平对比   我国农业科研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虽然还不高,但差距已经缩小,而且我国在农畜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研究、农业生物杂交育种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如水稻、油菜、大豆、小麦四大农作物研究世界领先,特别是“中国超级稻”等粮食作物研究的突破,使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以较快速度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按每公顷面积计算的谷物总产量由3000公斤提高到500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虽然我国在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力量相对薄弱,但近年已有明显提高,现以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为例作比较:   当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20世纪重大的成果之一,现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运用。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协会的统计,2000年通过生物技术衍生的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11%,达到4420万公顷,其中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已由1997年的14%增加到2000年的24%。2000年全世界利用转基因作物进行商业生产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罗马尼亚、德国、南非、法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据美国农业部2001年6月作物调查资料,2001年在美国大约有34种通过农业生物技术衍生的农作物供农场主种植,在今后的6年里还会有20-30种转基因作物面世。在2001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的26%,大豆面积的68%,棉花面积的69%为转基因品种。   2000?2001年,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生物技术育种使新品种选育时间大为缩短,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我国育成的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0?2001年我国水稻基因组研究获重大阶段性成果,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完成,这预示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与趋向   纵观近年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动植物品种目标性状遗传机理和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和有害生物发生、分布、危害规律的研究;(2)重视转基因动植物的实用化研究和开发电子计算机、遥感、激光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3)随着各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越来越趋向于以较少的土地资源的投入,生产更多的农畜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农畜产品质量、数量、口味以及季节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发展设施园艺、设施畜牧业或建立植物工厂等成为潮流;(4)重视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发展环保型无公害农产品;(5)注重引进外国的资源、先进技术,而且发展与国际农业研究组织、各国的研究部门和大学建立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从农业科学发展的趋向看,现代农业科技的内涵已具备时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农业科学的交融、更新、拓展与创新。以研究和掌握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主体的农业科学,通过与现代生物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人工塑造新品物种、构建栽培与养殖环境、开辟食品和资源利用新领域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一批新的生物技术产业群,从而带来一场新的农业革命。   由此可见,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将出现五大走势:   一是组装集成农业生产配套技术体系。即利用现代农业各种技术成果,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高效农业生产系统。   二是发展城市郊区的集约型设施农业。即采用电气和自动化装置,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工厂,集农业产供销为一体,以便常年均衡地供应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同时让繁重的农业劳动也将成为一项轻松、愉快的工作。   三是从机械化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农业”发展。如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促使3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农业上应用。   四是从化学化农业向少污染的“生物化”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提供给人们的将是无公害的健康食品。   五是从“地面农业”向“海洋”、“太空”农业扩展。未来农业将向海域和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发展海洋渔业等等。   (三)今后发展的关键问题   1.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峰值将达80亿,仅中国人口就将达到16亿,粮食安全将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今后的农业科技不仅要解决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生产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农业效益和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基于这一认识,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将是主要潮流。   2.强化环境综合治理,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当前,主要有四大问题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一是一些生态脆弱地区正在经受严重的生态破坏。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二是我国氮素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5%,化肥和农药的超量施用,已危及地表和地下水的质量安全;三是目前全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0万平方公里,每年因此而损失粮食12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5亿元;四是农业资源相对贫乏,不仅要提高土地生产率,而且还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突破为核心   如果说20世纪的农业是以农作物高产育种为核心,辅以化学农药、化肥、灌溉、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那么,进入21世纪则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带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当前,农业科学家正对动植物基因图谱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测序和诠释,这将带动21世纪农业领域的更大范围的进一步突破,将能按照人类意愿定向塑造新物种和品系,实现常规育种技术难以实现的梦想。如促使基因工程与常规技术结合,可以选育出超级稻、超级猪、克隆动物等,为未来农业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信息技术目前已经渗透到农业各个领域,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即农业的3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应用,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并取得重大进展;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产业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充分利用。   4.发展工厂化设施农业   通过农业工厂化的形式,打破了作物生产时空的限制,不再单纯依靠土地、不需担心资源紧缺,不惧自然气候条件恶劣。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和设备,人工创造动植物适宜的生产条件,进行高度集约化经营,以实现一年四季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5.建立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   初级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将使其产值增加数倍甚至几十倍,这是使农业产值大幅度增长的根本途径,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目前发达国家加工食品占饮食消费的80%-90%。欧盟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产值达到5900亿美元,成为欧盟第一大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保健食品、疗效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世界上最有生气的行业之一。   主要对策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社会投入的新机制   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保障。如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及基金会先后创立的18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它们的年预算高达2.3亿美元。美国的农业科研预算则由联邦及州政府出资加上私人公司投资,每年达到12亿美元,占农业年产值的2%。在这方面,我国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长期以来不到农业总产值的0.2%,远远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为0.7%),更远低于发达国家(2%-3%)。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同时要开辟多渠道,鼓励企业等向农业科技投资。   (2)加强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推广,使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飞跃。   瞄准世界高新科技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   (3)加强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现代遗传学原理指导选育高产、优质、抗病、专用、多用品种,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   选择农业基础研究优势学科和前沿领域,有重点地开展有带动作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理论储备。   (4)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迅速增加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优良畜禽饲养数量,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要求   加入WTO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研体制和科研结构的改革的力度,面向国际市场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集中研究农业数量、质量和效益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特别是要突破发展优质农畜产品中的技术难题,迅速增加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油菜、优质稻及优质肉蛋奶产品。   (5)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应重点推广粮、棉、油料作物的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和新组合,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节水、旱作增产技术,病虫害和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优质、高产、抗病的畜禽新品种,畜禽标准饲养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以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应用及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   (6)以市场为先导,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农业科技产品的科技含量   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农业企业,加强研究和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实现农业高科技产品国际化经营。   (7)制定鼓励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政策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有效地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地方、企业的积极性,更多地吸引地方和企业投资,直接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采取切实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特别是在征地、税收、贷款、人才流动和公司上市方面给予优惠。   ●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相结合。我国正在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一些具有实用技术研发能力的科研单位将转为企业,为农业科技企业整体组建科技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政府应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新兴农业科技企业整体或部分收并现有的农业科研单位,整体上快速壮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强物化科技成果储备,优化技术研发体系,国家应该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加以调整,加大物化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力度,并与农业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