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长远科研 加强稻米发展
今年是“十五”计划实施的攻坚年,也是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农业部党组将今年确定为“全国农业科技年”。为此,我们作了一系列部署,其中就有对稻米生产发展的探索。
随着粮食市场化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我国未来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的趋势不可避免,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人口的继续增加,对稻米品质和数量的要求却不断提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水稻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而这,只能通过进一步加强科研活动取得。
在影响水稻长远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品种是最基础和具根本性的。我国目前生产上采用的优质品种不多,新育成品系的优质水平仍然不高,虽然超级稻产量有很大提高,但仍未有新的突破,水稻品种的遗传基础单一,迫切需要加大投入研发。我国地区以下的基层育种单位和育种人员曾在水稻品种选育上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目前,地区以下还留下来继续从事育种工作的人员大量减少,即使还在搞育种工作的,科研经费很少。国家的水稻育种科研经费,虽然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分到具体的育种单位仍显得不足。为此本人认为,按照生态区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进行育种是较好的,育种目标上也不宜片面追求审定品种数。
除了食用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荐外,还应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加强各种专用水稻品种,如饲料稻、味精用稻、酒用稻品种的选育,以提高质量和效率。稻米提供给人的功用中,毕竟是以能量和食味最为重要。因此,在稻米品质各要素中,应当研究确定对食味等关键的几项因素,在今后育种中予以解决。此外,应当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水稻上应用的研究,发展高产、优质、精准栽培技术和主要病虫的现代预测预报治理技术及相关生产投入品,如种子、农药、化肥等。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