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空育种技术跨上新台阶
2003年11月上旬,到武汉参加湖北大学超级稻鉴定工作的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谈到太空育种时说,“神舟”五号飞船携带1公斤左右的植物种子上太空,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技术的广泛运用上跨上了新台阶。
航天育种是将植物种子或枝芽搭载于返回式航天器,利用太空微重加重离子、多种宇宙射线、大交变磁场和短期过载等因素,使种子基因发生突变,获得高品质的新品种,从而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档次。我国从1987年8月5日发射的第9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的青椒、 小麦、水稻等一批种子起,开始了我国在太空育种领域的有益尝试。至今,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已先后8次进行了70多种植物近400多个品种的太空育种试验,诱变、育成了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小麦、番茄、青椒、芝麻等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其中不少属于具有突破性影响的优良突变。这些种子已在湖北、江西、广西、黑龙江等地“安家落户,繁育后代”。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汉油料研究所通过太空育种技术培育的我国第一个芝麻新品种“航天芝麻1号”,2003年4月被一家上市公司以100万元买断了生产和全国经营权。1996年,油料所选送的芝麻搭载我国第17颗返回式卫星上天,在太空高真空、微重力、弱地磁以及强烈的高能粒子辐射等环境下,芝麻获得了在地球上难以得到的一些基因变异。历经6年田间培育后,该所在去年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的“航天芝麻1号”。“航天芝麻1号”个大、色白,平均比其它品种高2.2米,单株蒴果98粒,自培育成功后,就受到国内众多种业公司的青睐。
武汉市汉南区农科所专门辟出1000亩良田,与中国航天育种武汉基地共同兴办种业生产基地。他们利用太空技术育成的甜青椒每个半公斤左右,鲜嫩冷食黄瓜一根有1米多长,硕大的鲜食甜玉米棒五颜六色。
湖北省孝昌县王店镇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引进试种的100亩“太空辣椒”获得全面丰收。这些“太空辣椒”单体均重500克,最大重700克,价格则翻了一番。由于口感鲜嫩,抗病性好,这些辣椒长在地里就被上海、广州等地的酒店预订一空,每亩获纯利5000元以上。
曾遨游太空的一批杨树种,如今已在武汉市洪山区九峰乡培育成功:100多万株“太空杨”至今已长成一人多高。据悉,这是湖北省首次培育成功的“太空杨”。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升空。这些“太空杨”树种曾随“神舟”在太空中巡游,经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进行初步培育后,移植到武汉市洪山区进行田间试验。据武汉市农业专家介绍,仅种了两个多月,“太空种苗”的长势就超过了一般杨树近一年的长势,且树质的硬度等指标均优于普通的杨树。
太空育种后,回地球培育长势良好,原因何在?华中农大园艺林学学院院长包满珠教授说,相关机理尚待研究。目前,国内对此原因有三种推测,一是太空辐射,二是太空磁力影响,三是地球引力原因。由于种子处于太空中,自然条件有很大变化,种子可能发生某种变化,因而回到地球后生长情况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是为何有助于种子成长,其具体结论尚待检验。虽然太空育种前景诱人,但目前这项事业的产业化还不尽如人意,一些良种推广得不快不广,许多成果只停留在中试阶段和小规模生产。据统计,以太空育种最多的水稻为例,最好的品种也只推广了100万亩,这和杂交水稻上亿亩的规模有天壤之别。应当看到,航天育种是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诸多领域,如航天技术、辐射技术、生物技术等,其本身还不成熟和完备,指望其成果很快完成产业化不够现实。但专家们也认为,我国的航天育种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利于产业化的因素,如不克服将会延缓产业化进程。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尽管我国政府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上,取得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成就,但作为一个占世界总人口22%的农业大国,“米袋子”、“菜篮子”仍然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稳定的大问题。许多专家认为,以有限的耕地,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其出路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实践已经说明,仅仅靠精耕细作,潜力是有限的。而改善作物品种,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出路,航天技术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10多年来我国太空育种的累累硕果,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信息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200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