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种鹅性能 重在加强选育
种鹅是养鹅业的遗传基础。为了发现差距、弥补差距,切实提高我省种鹅户的生产效益,省经济战略学会鹅业委员会朱士仁教授一行数人于9月下旬到四川省广汉市仁义种鹅场及当地的种鹅饲养户那里参观考察。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考察归来的朱教授。
朱教授说,他们此次参观的几个种鹅场和种鹅饲养户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极具代表性。他们饲养的四川白鹅种鹅年平均产蛋80枚以上,种蛋的受精率在90%以上,受精蛋的孵化率在92%以上。相比之下,我省种鹅户饲养的四川白鹅的平均年产蛋量仅为50枚左右,同比一年少产蛋30枚左右,种蛋的受精率不超过80%,受精蛋的孵化率不超过85%。不算种蛋孵化差异造成的损失,以每枚种蛋2元计算,我省的种鹅饲养户仅出售种蛋平均每年每只种鹅少收入60元左右。目前,我省存栏四川白鹅种鹅约3万只,总计仅出售种蛋就少收入180万元左右,这是个不小的数字。
朱教授说,我省引进的种鹅从遗传学角度说与此次参观的养鹅场和各饲养户的种鹅毫无差别,都是近年来选育成功的新品种。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省种鹅的生产性能?朱教授总结说,不适宜的生产环境和不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是我省种鹅生产性能低下的根本原因。
精选种鹅
朱教授说,种鹅选育是“选”在前、“育”在后,意思就是,只有那些经过严格选择的种鹅才有繁育的价值。因为种鹅成本高但相对效益好,我省几乎所有饲养户的种鹅都是一养到底,只要种鹅在饲养过程中不死,一般都是买多少雏鹅,留多少种鹅,直到种鹅失去产蛋性能为止。这种看起来很节约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为生产性能低下的种鹅同样要饮水、吃料,要消耗人力。朱教授说,种鹅选留总体来说应分三次完成,分别是雏鹅阶段、后备鹅阶段(一般在70~90日龄进行)和成年鹅阶段(一般在种鹅开产前40天左右进行)。
科学饲养
朱教授说,种鹅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一年只有1个产蛋期,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饲养措施,保证满足种鹅的营养需要,促使其多产蛋。(1)日粮的营养要全面。产蛋种鹅的日粮营养水平应该是粗蛋白14%~17%、代谢能11.3~12.5兆焦/千克、钙3%~3.2%、有效磷0.45%~0.5%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日粮结构应精、粗结合,尤其不可缺少牧草。若能将多种优质牧草如多花黑麦草、冬牧70黑麦草、菊苣、籽粒苋、苦荬菜、聚合草等中的2~3种牧草混合饲喂效果更好。(2)喂料要定时、定量。每日喂2~3次,晚上10点前后加喂一次对提高种鹅的产蛋率有明显效果。(3)充分供给清洁饮水,最好是常饮常新的水。(4)种鹅产蛋期日粮应从其开产前的3周开始饲喂,以促进母鹅的卵泡发育。
创造适宜的饲养环境
朱教授说,很多养鹅户从事养鹅的时间不短,但对鹅的生物学习性却了解甚少,这就注定了他们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的茫然。鹅喜静怕惊、喜水怕湿、喜净怕脏、耐寒怕热,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高。首先,种鹅场应建在远离城镇、村庄、交通要道且无污染的僻静地方,并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其次,鹅舍建筑设计要合理。我省黄淮平原及其以北地区应建坐北向南单间单围栏开放式鹅舍。朱教授强调,我们平常提倡的规模饲养不等于大群饲养。不少规模养鹅户(场)饲养种鹅少则三五十只一群,多则三五百只一群,鹅舍分栏、种鹅分群的很少,这样不仅管理不方便,而且一旦鹅群发病,很不利于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
精心管理
朱教授说,我们饲养的种鹅之所以生产性能低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过于粗放。(1)合理的公母比例。要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必须保持合理的公母比例,一般小型鹅的公母比例为1∶6~1∶5,中型鹅的公母比例为1∶5~1∶4,大型鹅的公母比例为1∶4~1∶3。(2)合理光照。从种鹅开产前的30天开始在自然光照的基础上每周增加1.5小时的人工光照,种鹅开产后至整个产蛋期保持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以每12~15平方米面积开一盏40瓦的普通灯泡为宜,灯泡吊高2米。光照强度切忌忽强忽弱,光照时间切忌忽长忽短。(3)适宜的温湿度。适于种鹅产蛋的温度是5℃~25℃,湿度是60%~70%。因此,冬季一定要搞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因低温增加种鹅用于基础代谢的营养消耗,导致全程低产。(4)减少应激。因为气候突变、饲养管理设备更换、光照制度突变、饲料突变、缺水、转群、疫苗接种、噪音干扰等都会使种鹅采食量减少、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5)调整种鹅的产蛋期。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我省的气候特点,种鹅苗的育雏期应安排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这样可以减少种鹅开产期赶在高温季节休产造成的损失。停产期间应实行人工活体拔羽绒,既增加收入,又促使其换毛期一致。(6)做好记录。首先将单圈鹅舍编号,再按种鹅的年龄编号,以圈为单位记录开产日期、日产蛋重,并在蛋壳上记录圈号和产蛋日期,抽样称量蛋重,入孵后记录受精率和孵化率,定期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严防疫病
规模养鹅必须把清洁、卫生、隔离、消毒、防疫当作第一要务。免疫程序制定要因地制宜并认真执行,种鹅场周围和场内一旦发现发病个体,要严格隔离并反复消毒场地,严禁人员随便进出,因患病死亡的鹅及其污染物必须进行焚烧和深埋处理。
(记者 丁先翠)
信息来源:河南农村报 (200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