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求仍将保持平衡
10月以来,我国大部分地方粮食以及农副产品价格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上调,现在已经平稳。这一现象并非我国粮食以及农副产品供应不足所致,而是我国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经过6年持续低迷后出现的适度回升。
在11月7日举行的“2003中国国际粮油饲料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陈述了上述的观点。
对于这一次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李科分析说,粮食价格上涨有国内近几年粮食减产、库存消耗的原因,但这波上涨行情跟国际市场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很大关系。同时,市场上一些粮食经销商、加工企业对于未来粮食价格的预期过于“悲观”也抬高了粮价。实际上,粮食供求的形势不会那么紧张。现在国家正准备采取一系列措施,粮价被平抑下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近期粮食价格会有所回落。
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5.1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以后几年连续出现了阶段性的粮食供过于求局面,各地程度不同地出现“卖粮难”。在粮食、农副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影响下,各地压缩了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加上各类开发区、小城镇建设势头过猛,圈地、毁田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粮油生产和供应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有专家分析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对农用土地占用是不可避免的;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存在拉动作用,这表现在商务活动、旅游等增多,可以间接带动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消费。
尽管目前粮油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依然持续增长,全国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态势并没有改变,大部分农产品没有供不应求的情况。就粮食来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扬说,农民每年可以提供的商品粮在1500亿公斤以上,而市场的需求量只在1000亿公斤以内,所以,最近几年粮食的实际需求在弱化,农产品价格不会上升很快。
会议认为,中国资源有限,粮食增产余地不大。中国每年要增加1300万人,即使每个消费者不增加粮食消费,农产品也需每年增长1%,才能保持整个供求关系平衡。所以,专家建议,今后几年,国家的粮食政策应由过去几年的适当控制粮食产量转向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保持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