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肖利贞
河南省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王裕欣
一、壮苗适时栽插
(一)选用无病壮苗从甘薯组织结构研究发现:甘薯茎蔓上的节都有许多根原基,能生根、膨大,形成薯块。在茎节的幼嫩阶段早期形成的根原基较粗大,长出的幼根较粗,很易于形成块根。反之,较晚形成的根原基较细小,长出的幼根较细,不易形成块根,而多为须根(纤维根,即吸收根)。另外,薯苗质量和品种与薯块形成和膨大也有关系,壮苗或薯蔓顶端幼嫩部分根原基数目多且大,形成层活动能力强,容易分化成块根,弱苗和老硬蔓苗根原基细小,形成块根就少;不同品种发根粗细和幼根内木质部束数(原型)不同,其中木质部束数多者,易于形成块根。因此,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前提下,采用蔓顶端幼嫩部分即蔓头苗带病少,而且, 长出的幼根粗壮、形成薯块早、是获得甘薯高产的先决条件。
采苗前5~7天逐渐揭膜炼苗,在常温条件下炼苗。从而达到壮苗标准:春薯苗长
(二)适时栽插根据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栽期,一般在土壤
(三)甘薯栽插技术
1.栽插时间最好选择阴天土壤不干不湿时进行,晴天气温高时宜于午后栽插。大雨天气栽插甘薯不好,易形成柴根,应在雨过天晴土壤水分适宜时再栽。如果是久旱缺雨天气,应考虑抗旱栽插。
2.甘薯栽插的方法根据薯苗在栽植穴内的摆放形状可以分为5种栽插方法。e
图甘薯栽插5种方法
a.水平浅栽法:薯块多,不抗旱
b.斜插法:薯块少且大,较抗旱
c.船底形栽法:薯块大,易空节
d.直栽法(图左下角):薯块少且大,抗早强
e.压藤栽插法(图右下角):薯块多且大,不抗旱
(1),水平浅栽法选用薯苗长25~30厘米使用此法较适宜。入土各节平埋在
(2)斜插法薯?载入土里的节位比直栽法较浅,优点是耐旱,操作容易,抗风早成活,单株薯块较大等,适宜短苗栽插,缺点是薯块数量少。适于山坡和干旱地块,推广深斜插法,对保苗有重要意义。
(3)船底形栽法一般薯苗稍长,将苗的基部在浅土层内(2~3厘米),中部压入土中各节略深(4~6厘米),沙地深些、黏土地浅些,首尾稍翘起呈船底形。适于土质肥沃、土层深厚、肥水条件好的地块。由于多节位处在地表层,有利于结薯,因而产量较高。具备水平插法和斜插法的优点。缺点是入土较深的节位如果管理不当,容易成空节。
(4)直栽法选用短苗直插土中,入士3~4个节位, 薯苗入土较深不易受旱,成活率较高。优点是大薯率高,抗旱、缓苗快,适于山坡和干旱瘠薄的地块。缺点是结薯数量少,应以密植保证产量。
(5)压藤栽插法适宜南方多阴雨地区或夏薯繁种种植,选用长苗水平栽插法,将去顶的薯苗,全部压在土中,每节叶片多露,栽好后用土压实浇水。促使腋芽萌发,优点是由于插前去尖,破坏了顶端优势,可使插条腋芽早发,节节萌芽分枝,生根结薯,茎叶较多,促进薯多薯大,且不易徒长。缺点是抗旱性能差,费工,多采用小面积种植。
(6)“留3叶”抗旱保苗栽插法甘薯的叶面积比较大,蒸腾作用强,特别是在春季干旱条件下需水量更多。而刚栽插过的薯苗根系尚未形成,如果此时将大部分叶片暴露在土壤表面,仅靠埋入土中的茎部难以吸收足够的水分,克服大小株现象,有利于提高商品薯率,平衡增产。甘薯结薯一般集中在三、四叶节,在栽插时提倡入土的薯苗基部呈水平状,使基部节间不要太深,促进更多节间结薯。具体操作办法为先刨坑,后浇水,再插苗,留3片展开叶其它各节埋入土中呈水平状,然后待水分渗完后埋土,将大部分展开叶片埋入土中。封土时地上部分只留苗上部三片展开叶,下部四节带叶子在封土时埋入土内,以利于扎根缓苗。
在墒情好时,采用水平栽浅插法,可提高结薯数量和薯块产量;在严重干旱时,采用“留3叶”抗旱保苗栽插法、直栽法、斜插法、船底形栽法、可提高薯苗成活率;遇到晴热高温天气时,茎尖易呈现萎焉状态,返苗期向后推迟,严重时造成薯苗枯死,采取地上部少留叶片,或将叶片埋入湿土中,叶片可有效地解决薯苗的供水问题,叶片不仅不失水,还可从土壤中吸收水,同时减少蒸腾,提高成活率。甘薯栽插方法对保证全苗、产量的形成关系密切,应当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栽插方法。
3.栽插注意事项
(1)浅栽浅栽结薯,深栽跑秧。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昼夜温差大的土层最有利于薯块的形成与膨大,因此栽插时薯苗入土部位宜浅不宜深,必须在保证成活的前提下实行浅栽。浅栽深度在土壤湿润条件下以5~6厘米为宜,在干旱地深栽也不宜超过
(2)适当增加薯苗入土节数利于薯苗多发根、易成活。入土节数应与栽插深浅相结合,入土节位要埋在利于块根形成的土层为好,因此以使用20~25厘米的短苗栽插为好,入土节数一般为4~5个。
(3)栽后保持薯苗直立直立的薯苗茎叶不与地表接触,避免栽后因地表高温造成灼伤而形成弱苗或枯死苗。
(4)点水栽插,按实覆土改变等雨栽插,实行点水栽插,不仅可以争取时间早栽增产,而且能达到根与土密接,提早成活的目的。
(5)高温、干旱季节可用埋叶法栽插。春薯栽插时,如遇干旱或干热风时或,夏薯栽插时如遇高温干旱时,由于甘薯的叶面积较大,通常需要较多的水分供其生长,特别是薯苗栽插后对水分需求较高。此时如果将大部分叶片暴露在土壤表面,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其生理调节,但刚栽插的薯苗没有根系,仅靠埋入土中的茎部难以吸收足够的水分,结果造成叶片与茎尖争水,茎尖呈现萎焉状态,返苗期向后推迟,严重时造成薯苗枯死。因此,将地上部茎叶用潮土封盖,厚约3厘米,埋土时,要将尽可能多的叶片埋入土中,等3~5天扎根成活后,再清除覆土,有利护叶、保全苗,返苗早,有利增产。
(三)栽植方法和深度
甘薯在土壤通透气良好和足墒条件下利于形成薯块和膨大。因此,在土壤墒情好和雨水足的情况下,以水平浅栽、垅作有利提高产量。水平浅栽的具体栽法是,选用具有展开叶6~7片的壮苗,顶部露出地面3片展开叶,其余节位连叶片全部以水平位置埋入土中,栽深约5厘米,入土部分应全部盖严封平。如在严重干旱、缺水地区,采用深栽直栽,深度为7~10厘米,浇足窝水,容易保成活。夏薯栽时如遇高温、干旱风时,可将地上部茎叶用潮土封盖,厚约3厘米,等3~4天扎根成活后,再清除覆土,有利护叶、保全苗。
甘薯的叶面积比较大,蒸腾作用强,正常条件下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其生理调节,特别是在春季干旱条件下需水量更多。而刚栽插过的薯苗根系尚未形成,如果此时将大部分叶片暴露在土壤表面,仅靠埋入土中的茎部难以吸收足够的水分,结果造成叶片与茎尖争水,在阴雨天还好一些,遇到晴热高温天气时茎尖呈现萎焉状态,返苗期向后推迟,严重时造成薯苗枯死,而地上部少留叶片,埋入湿土中的叶片可有效地解决薯苗的供水问题,叶片不仅不失水,还可从土壤中吸收水,同时减少蒸腾,保证茎尖能够尽快返青生长,提高成活率。留三叶还保证了地上部生长均匀一致,克服大小株现象,有利于提高商品薯率,平衡增产。甘薯结薯一般集中在三、四叶节,在栽插时提倡入土的薯苗基部呈水平状,使基部节间不要太深,促进更多节间结薯,增加薯块的分布空间,有利于高产优质。
上图:2013年郑州市上街方顶村甘薯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农民为了省工、 节水、引进了国产施肥、起垄、定穴栽插、点水、封土一体化起垄栽植机试用。大大提高了栽插生产效率,引起外地农民现场观摩. 推广栽插机仍需进一步完善配套。
2007年由中国农科院甘薯甘薯研究所李洪民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甘薯栽插用浇水施肥破膜器”专利技术在甘薯省力节本栽培上,的应用,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而且确保了栽植密度和成活率。
如没有起垄栽植机、“甘薯栽插用浇水施肥破膜器”可在起垄时,选用如上图:郑州山河机械大型或小型型施肥起垄机或将原起垄机改造成如郑州山河机械1QL80-2型施肥起垄机,垄顶形成有个半圆形沟槽,种植时在沟槽内放水,墒情好,薯苗成活率高,栽插非常方便(栽插时,将薯苗下半部水平放入沟槽表层湿土里,双手一拢地表露出3片展开叶,一压即可。不用人工扒坑,快捷省力)
(四)趁墒适时栽种是旱地成功的保苗经验。但若栽期长期缺墒,需抗旱栽种,栽时加大浇水量。夏薯抢时早栽是充分利用高温期的热量和光能资源、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据试验资料分析,夏甘薯每早栽一天,可增加有效积温
(五)栽插时避免大水漫灌
有些薯农为了节约工时采取栽后灌沟或大雨后栽插,这种方法虽然可保证较高的成活率,但往往出现长时间薯苗生长不旺。原因在于漫灌后栽插,土壤呈现水分饱和状态,土温偏低,土壤板结,土壤中氧气含量减少;雨后栽插更容易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粘重,粘土地更加明显;由于不良的土壤条件妨碍了根系的发展,根系生长缓慢,返苗慢,生长延迟,甚至造成僵苗不发;粘土地栽插时漫灌或雨后栽插影响更大。因此甘薯栽插一般应选晴天采用浇窝水埋叶法栽插,这样土温较高,土壤氧气充足,养分分解快,薯苗返苗快,生长势强
二、合理密植
甘薯的栽插密度应与栽插时间、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光照强度、生产用途等密切相关,合理密植就是要形成一定的群体结构,来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对立统一,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和阳光,使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生长,充分发挥整个群体的生产力,协调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薯数和单株薯重三个构成产量的关键因素,最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一般情况下栽插期早的密度小些,栽插期晚的密度大些;甘薯品种为大叶型的密度小些,甘薯品种为小叶型的密度大些;品种株型紧凑的密度大些,品种株型松散的密度小些;土壤肥力水平高的密度小些,土壤肥力水平低的密度大些;大田浇灌条件好的密度小些,大田浇灌条件差的密度大些;南方等光照强的区域密度小些,北方等光照弱的区域密度大些;鲜食用甘薯密度大些,工业淀粉用甘薯密度小些。一般北方单行垄作春薯密度为3000~3300株/667平方米、夏薯为3500~4000株/667平方米,南方秋薯和冬薯密度相对大些,大面积为4000~6000株/667平方米。
附1.笔者简介:
肖利贞(1938- ),男,研究员。,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从事甘薯育种、高产栽培研究与甘薯淀粉、粉丝加工开发研究工作。
王裕欣,男(1953--),研究员,河南省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471200 从事甘薯生产技术推广与加工技术开发研究工作。联系手机: 138 3883 3615,电子信箱:wangyuxin66@163.com
附2:技术咨询:咨询引进甘薯各类名优品种脱毒原种及1级脱毒良种注意的事项与良种良法配套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贮藏保鲜技术,加工淀粉、粉条、全薯粉、现代化粉丝(加工生产现场录像、农田机械化现场录像)及紫色素提取工艺技术、加工装备、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文献等资料,需考察加工生产现场,请来电,不要只发邮件、信息。肖利贞联系手机:1808 7919 350,电子信箱:15136279001@163.com,505468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