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肖利贞
河南省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王裕欣
河南省春甘薯大面积分布在旱地,约占甘薯总面积的40%左右,在我国北方严重干旱、肥力较高薯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它抗旱栽培技术。是一项突破性的增产技术,甘薯盖膜后能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加速土壤养分分解,抑制杂草,加快茎叶生长和薯块膨大,延长生育期,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一般增产15-30%。春薯高产,总结出一套良种壮苗、深耕改土、培肥地力、水分适宜、控促结合的高产栽培技术。岗坡旱地,除采用冬前深耕随耙,施足基肥,提早起垅,沿等高线起垅等蓄水保墒措施外,壮苗抗旱点水,保全苗是高产关键。根据河南省旱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与实践及国内研究,现将旱地甘薯高产栽培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分类介绍于后。
一、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一)冬前深耕改土
针对冬季风多、雪少、土面蒸发量大的特点,为保住秋墒,采取冬耕随耙、不留伐头,接纳雨雪的保墒措施。为改善粘重土壤地区甘薯田的土壤物理性状,在采用粘土地掺沙,可以改良土质增强通气性,提高土温,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甘薯的生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978年试验,在粘土上压沙,每667平方米35立方米,不压沙的增产13.1%。据生育期12次测定,压沙后土壤容水率降低,容气率增加。压沙后毛管持水量平均为24.5%,比不压沙的33.41%减少8.46个百分点;容水率13.96%,比不压沙的22.92%降低8.96个百分点。而土壤通气性的改善,则是有利于甘薯的膨大。
压沙的方法是,将沙均匀铺在地面上结合耕作,将沙混入耕作层。上黏下沙的黏土地,可翻沙压淤,上沙下淤的沙地则翻淤压沙。薯田通过耕作要有利于也可改良土壤,深度以26~33厘米为宜。可利用拖拉机、开沟机、扶垄机等机械,春薯冬前按垅距开沟,加深沟底,进行风化,早春施入有机肥,并使土肥混合,破假垅封沟成垅。冬耕宜深,春耕宜早、宜浅。土壤湿度过大时,不宜深耕。
(二)提早起埂,提高保墒、蓄墒效果
春薯地于年前深耕施肥,随即起埂,搂平拍实,以便达到旱天保墒,有雪蓄墒的目的。虽然不提倡年前起埂,但也不提倡随起埂随栽种。一般要求栽插前一个月左右起埂,以便踏实土壤,有利保墒。
(三)起埂打格子
在岗地上采用手扶车用起垄机,于栽前一个月沿着等高线起埂(右图:坡地等高做垄示意图)。埂宽70~80厘米,埂高20~25厘米左右,每隔2~3米在沟内打一个土格,以便雨季蓄水,防止水土流失。据各地试验结果较平栽增产6.7%~35.4%。平均增产鲜薯301千克/667平方米,增产18.5%。调查结果,起埂打格子比平栽的土壤含水率增加0.3~2.1个百分点
大
?积平原地区,选用郑州山河机械大型1QL80-2型起垄机,垄顶形成有个半圆形沟槽,种植时在沟槽内放水,墒情好,薯苗成活率高,栽插非常方便(将薯苗下半部水平放入沟槽表层湿土,双手一拢地表露出3片展开叶,一压即可,不用人工扒坑,快捷省力)其它型号起垄机,包括单垄起垄机也可改造成垄顶形成个半圆形沟槽,既能保证薯苗成活率,又能大大提高栽植效率。
二、重施基肥,以肥调水
由于旱地无水利条件,完全依靠自然降水,为提高自然降水的生产效率,培肥地力是一个有效途径。
1982-1984年,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郑郊、兰考、南阳、偃师进行旱地 “以肥调水”甘薯经济施肥氮、磷肥效的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的自然降水的生产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每毫米降水在高肥区(鲜薯2500千克/667平方米)可生产鲜薯5~6千克;中肥区(鲜薯1500千克/667平方米)为2.5~4千克;低肥区(鲜薯1000千克/667平方米以下)仅1.0~1.5千克。
试验结果还指出:为了充分发挥肥效,促进甘薯早发,在目前施肥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以有机肥、磷钾肥、氮素化肥全部掩底经济效益较高。土壤水解氮不足30毫克/千克,施1千克纯氮素增产鲜薯86~110千克,施1千克尿素(含纯氮46%)化肥,约增产鲜薯35~45千克;在土壤速效磷(P205)不足4毫克/千克,施磷肥效显著,在缺磷地块,每667平方米施磷(P205)5千克,较不施磷对照增产鲜薯17.2%,平均1千克纯磷(P205)增产鲜薯50~80千克。1千克过磷酸钙磷(含P20516%)化肥,约增产鲜薯8~12千克。
在中等肥力条件下,鲜薯2500~3000千克/667平方米,需施优质农家肥(沤肥、堆肥)2500~3000千克,补施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硫酸钾15千克。如农家肥不足,可选符合国家标准的适量生物有机复合肥代替农家肥或每667平方米施氮、磷、钾各含15%的生物有机复合肥60-80千克,配硫酸钾20~30千克。底施比追施增产10%~15%,施肥愈晚增产效益愈小。
三、选用耐旱、抗病良种
由于旱薄地土壤水分、养分不足,应选用发根快、根系发达、缓苗早,长势旺盛、根冠比大,后期不早衰,抗旱耐瘠高产良种。.
(一)淀粉加工型品种选用;商薯19(淀粉兼食用型、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耐涝性较好、稳产、中蔓)、徐薯22(高淀粉、夏薯淀粉率21.48%,耐湿、中抗根腐病)、漯薯10号(高淀粉、高抗茎线虫病、抗黑斑病和根腐病,烘干率34.05%,比对照徐薯22高3.86个百分点)、川薯218(高淀粉、高抗黑斑病淀粉型甘薯新品种:省区试,薯块干率达37.27%,淀粉率26.06%,淀粉产量比对照南薯88增产21.1%;高抗黑斑病,熟食品质优)、济薯15号(高淀粉,烘干率及淀粉率分别为31.97%和21.45%;高抗根腐病)、郑红22(高淀粉、食味较好。烘干率32.03%,比对照徐薯18高4.29个百分点;高抗茎线虫病,抗根腐病,中抗黑斑病)、绵粉1号(耐旱、高淀粉)、脱毒徐薯18(淀粉用、耐旱、耐瘠,高产、高抗根病)等;
(二)兼食用(饲用)型品种选用:苏薯9号(红皮白肉、粮、饲、工业原料兼用型甘薯品种、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中抗黑斑病,耐干旱性强、干率26.31%。)
南薯88(兼食用桔黄色肉、耐旱耐瘠,高产、抗根腐病,)、南薯99(兼食用桔黄色肉、耐旱、耐瘠、肉淡黄色,中抗黑斑病)、川薯27(兼食用、耐旱、兼用型、黄肉色)鲁薯3号(兼饲用、耐旱、抗茎线虫病和根腐病、薯肉白色)、丰收白(兼饲用、耐旱、耐瘠,高产、干率低、抗病性较差)等;
(三)优质食用品种选用:心香(高产优质黄心食用型、熟食味面、甜,)、广薯87(高产优质食用型、肉桔黄色熟食味面、甜,短蔓、耐旱,较耐水肥,适应性强,)、烟薯25(优质食用型、肉桔红色、抗根腐病和黑斑病,感茎线虫病)、徐薯34(中抗茎线虫病,高感根腐病与黑斑病,高感病毒病)、川薯294(食品加工型和早熟、优质食用品种,薯皮淡红色、薯肉浅桔红色光滑;烘干率28%,熟食味甜、软,风味浓,特别适于加工油炸薯片,品质佳)济薯22(优质食用型、黄肉、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感黑斑病)、西农431(耐旱、耐涝、耐肥,耐低温,高抗黑斑病)、岩薯5号(优质食用型、耐旱,较耐水肥,适应性强,高抗蔓割病,肉桔红色)、烟薯8号(优质食用型,黄肉色)、栗子香(淀粉兼食用耐旱、白肉)、北京553、广薯87等;
(四)早上市、高产、红心商品薯品种可选:广薯87 (高产优质红肉、短蔓耐肥、抗蔓割病)、苏薯8号(高产食用型、耐旱,早熟、红肉色,食用品质一般,高抗黑斑病和甘薯茎线虫病)、龙薯9号(高抗蔓割病,高抗甘薯瘟病Ⅰ群)、郑薯20(安平1号,中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感根腐病)、郑红21(鲜食用、高产红肉、高抗根腐病,抗茎线虫病和黑斑病)、宁选1号(红香蕉,短蔓、抗裂皮)
(五)优质食用紫心品种选用;宁紫薯1号、浙紫1号、烟紫薯1号(抗黑斑病、茎线虫病、根腐病)、徐紫薯2号、渝紫7号、紫菁2号等品种。
四、培育无病壮苗春薯栽种早,育苗早,育苗期气温偏低,北方薯区寒冷地区采用火炕塑料大棚育苗、火炕育苗、地热线育苗等;如不加热,可采用塑料大棚内加拱膜与地膜即“三膜”育苗法。提前于当地栽植前35~40天育苗。凡是用老苗床育苗,在育苗时需更换床土,并用托布津或多菌灵进行灭菌处理。
五、抗旱栽种,合理密植
河南省春薯栽植以4月下旬为宜,在土壤墒情好和雨水足的情况下,水平浅栽有利于增加结薯数量,提高甘薯产量。具体栽法是,选用具有展开叶6~7片的壮苗,顶部露出地面3片展开叶,其余节位连叶片全部以水平位置埋入湿土中,栽深约5厘米,入土部分应全部用湿土盖严封平。丘陵旱地春薯栽种时,应注意抗旱栽种保成活,采取选用壮苗、拉泥条、多浇水,或假植催根等措施。如果栽期在严重干旱时,采用深栽直栽,深度为7~10厘米,浇足窝水,可提高成活率。在做好蓄水保墒的前提下,抗旱保苗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壮苗早栽
采苗前几天经低温处理(20~25℃条件下炼苗晒苗,提高薯苗素质。壮苗标准:春薯苗长20厘米左右,展开叶片7~8片,叶色浓绿,茎顶平,茎粗壮。节间短无病。百棵苗鲜重0.5~0.75千克。壮苗扎根快、成活率高、结薯早、耐旱能力强,据各地试验,壮苗比弱苗增产10%~15%。趁墒早栽是旱地的保苗经验。
(二)拉泥条
采苗后捆成捆将苗基6厘米左右放人胶泥盆内,取出放至阴凉处,以备栽插,据观察,拉泥条的扎根快,返苗快,成活率高。
(三)假植催根栽种
采苗后如遇寒流、干风或土壤墒情差等不利条件,采取拉泥条,放置湿润阴凉处7~10天,或捆成小把假植水池中10~15天,待催出幼根,趁土壤墒情好或点水抗旱栽插。据试验,催根比不催根返苗快、扎根早,结薯早,比对照增产10%以上。
(四)留三叶埋大叶,抗旱点水栽插
留三叶栽法是采用水平栽插,封土时地上部分只留苗上部三片展开叶,下部叶子在封土时都埋人土内。这种方法比叶片全部露出地面,或把下部大叶剪去成活率高,返苗快,干叶少,小株率低。
如果遇到风沙、干旱严重时,栽后把地上部用潮土封盖3~7厘米。清除封土时间,春薯于栽后3~5天,夏薯于栽后2~3天,遇雨更要及时清土,这对保苗也有一定的作用
春薯栽种密度一般每667平方米应在3000~3500株,长蔓品种不少于3000株,短蔓品种不少于3500株。甘薯茎线虫病区,栽植时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0.5千克,兑水2000千克每穴浇稀释药液0.5千克。
右图:河南禹州朱阁乡丘陵旱地干旱严重时,抗旱点水栽插甘薯为节省劳动力,将拉水箱放置高处,用水管把水引向田间抗旱点水栽插甘薯。
六、地面覆盖 抗旱保墒
(一)秸草覆盖 近几年大面积旱地甘薯应用麦糠覆盖、秸草覆盖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对抑制杂草和保墒有明显效果,不仅提高了当季产量,而且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也有一定的作用,于栽后15~20天中耕1~2次后即可撒麦糠,覆盖量每667平方米300~400千克,厚度均匀,约2厘米左右。如麦糠不足可用铡碎麦桔代替。
(二)地膜覆盖采用地膜覆盖也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甘薯覆盖地膜栽插可起到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土壤板结和减轻杂草危害的作用。采用覆膜措施可将春薯的栽插期提前10~15天,达到早栽早收,提高产量,改善薯块的外观品质,提高种植效益目的。
1.地膜覆盖方法:,甘薯地膜覆盖栽插有先栽苗后覆膜和覆膜后栽插两种形式。
(1)先栽苗后覆膜 采用埂栽,一埂1~2行,埂宽1米,覆膜0.8米宽,先栽苗,然后按每株位置开孔,掏出薯苗,并用土压实地膜和薯苗周围。为消灭田间杂草,栽苗前采用化学防除禾草,于覆膜前垅面喷洒72%都尔100毫升或50%乙草胺100~120克加水50千克;如防除禾旱、阔叶草共生田,每用70%草长灭(卡草胺)可湿性粉剂200~250克,加水40千克均匀喷后,立即覆膜。右图:郑州市中牟县采用人工机具正在覆盖地膜
(2)先覆膜后栽苗 覆膜方法有人工覆膜工具和机械覆膜,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多采用人工覆膜,效率低,效果相对较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覆膜机械的的发展,使覆膜效率大为提高,从而使甘薯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
大?积平原旱地,选用选用大型起垅覆盖地膜机.(右图甘薯机械覆膜):由连云港元天农机研究所试制的甘薯大垄双行起垄覆膜一体机试验成功,该机成功解决了起垄覆膜时取土困难的问题,将压膜土从前端向后运输进行压膜,方便使用,将成为北方薯区大面积栽培重要的作业机械。
七、栽种方法
人工覆膜的可先栽苗后覆膜,然后按每株位置开孔,掏出薯苗,再抓土盖压膜孔。机械覆膜一般采用先盖膜后栽种,如右图将拉水箱的拖拉机放置地边高处,用水管把水引向田间抗旱点水栽插甘薯。可提前趁墒盖膜,栽时在膜上打孔栽苗,用直径
目前国内已研发出旋耕起垄覆膜一体机,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方便田间作业,特别是在春季风大,人工盖膜比较费力。水源方便地区栽插时推荐使用徐州甘薯中心新研制的浇水、破膜、施肥专用设备,可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目前国内开发成功的液体地膜可在栽插后混合除草剂喷施,效果更好.
盖膜后地温提高,因此春薯栽期应适当提前。中原地带,在4月上中旬,地温稳定在16度时即可栽种。由于地膜覆盖甘薯生长旺盛,单株发育相对较好,因此,栽种密度应比露地栽培密度小10~20%。
八、地膜覆盖田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因对措施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洛阳市甘薯地膜覆盖面积曾推广到6700公顷,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但在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地区也曾出现过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如下:
1).地膜破损 出现原因是盖膜压土不紧;大风刮坏;牲畜或其它动物践踏。解决办法是:用稍湿的土压膜边压后用脚踩实;覆膜盖后要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如发现地膜有破损,应立即用土压膜,如发现有死苗,应及时补栽。
2).膜下及薯苗周围有大量杂草 出现原因是田间杂草残留种子多,膜孔压土不严,膜内进气多给杂草滋生创造有利条件。解决办法是:(1)如发现膜内滋生杂草不能被高温灼死时,可在垄上杂草多而大大的地膜上盖土,使杂草见不到光照而死亡。(2)如果杂草较大经破膜而出,可把有草处的薄膜揭开,将其拔出,然后将膜盖好用土压紧。(3)盖膜前在垄面上喷施除草剂。
3).有些旱年盖膜后不增产。原因是甘薯生长前期很少下稍大的雨,很多次降的雨都是2~7厘米的小雨。这些小雨北被地膜隔离,不能被甘薯所利用,使旱象加剧。解决办法:(1)认真做好蓄水保墒耕作,造好底墒;(2)在做垄时,将垄面做的稍宽一些,并使垄面稍凹形,,一旦降的是几毫米的小雨,垄面地膜接纳的雨水会立即流到薯苗根处,渗入土壤被甘薯根系所利用。(3)在甘薯封垄后,已经取得了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效应,此时如果干旱,到中后期降雨季节,即可将地膜破坏,让其接纳雨水。但也有覆盖地膜带来减产的报道,这些情况主要发生在春季特别干旱地区,覆膜时如果土壤太干也容易造成甘薯前期得不到充足的水,可通过在栽插时多浇水提高墒情解决,另外,如果采用全覆盖覆膜,土壤能够得到的雨水少,大部分雨水流失,也会造成人为干旱,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4.有的地膜田过早出现甘薯叶片发黄。原因是有的田施肥不足,覆盖后膜下温度高,根系及植株发育快,土壤养分分解块,甘薯吸收快,导致出现早衰现象。解决办法:(1)整地时施足底肥。(2)如果生长前期因肥力不足,茎叶发黄,植株生长不良时,可在封垄前在薯垄上扎眼施肥, 如硫酸铵、尿素等肥料用水溶解稀释后用细塑料管或水壶浇入,然后用土将膜孔盖严。(3)如果后期养分不足,有早衰趋势时,可喷施0.5%的尿素溶液和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九、加强田间管理,甘薯不翻蔓,提高抗旱能力
(一) 前期管理
从栽植至有效薯数基本形成为生长前期(发根分枝结薯期),春薯栽后至60~70天,本期末茎叶进入封垅期,茎叶覆盖地面,叶面积系数一般达1.5左右,高产地块达2.5。主攻目标是根系、茎叶生长,管理的核心是保证全苗。主要措施是:
1.查苗补栽,消灭小苗缺株 补苗选用壮苗在下午或傍晚时补栽最好,在田头栽一些预备苗以便补缺。
2.及早中耕与化学除草 从成活期至封垅前,中耕1~2遍,先深后浅,免留“围根草”、“卡脖泥”。化学除草:地面可喷施50%地瓜草锄(即50%异丙草胺乳油,防除禾草与部分阔叶草,草出土后喷药无效),
3.早追肥,防弱苗 肥地不追,弱苗偏追,穴施尿素5~10千克/667平方米,如基肥不足,距棵15厘米左右条施适量有机复合肥和硫酸钾各20-30千克/667平方米亩。
4.秸草地面覆盖 300千克/667平方米左右。
5.适时打顶 主蔓长50~60厘米时,打去未展开嫩芽,待分枝长50厘米时,打群顶)。
6.化控 水肥地早控,封垅时, 每667平方米用15%多效唑75
7.不翻秧甘薯翻蔓,不仅损伤了茎叶,打乱了叶片均匀分布,降低光合效率,以及茎尖受伤,促使腋芽生长。影响了养分向薯块运输和积累。而且由于翻蔓,增加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同时破坏了蔓生不定根,削弱了甘薯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则直接降低了甘薯的抗旱能力,据我省各地试验材料,除了旺长田及薯蔓被水淤后需要适当提蔓外,甘薯翻蔓均表现减产,翻秧2~3次减产10%~20%左右
(二) 中期管理从结薯数基本稳定至茎叶生长达高峰为生长中期(蔓薯并长期),春薯在栽后60~100天。本期末叶面积系数达到高峰值4.0~4.5,本期主攻目标是地上、地下部均衡生长.管理的核心是茎叶稳长,群体结构合理。田间管理要根据茎叶生长特征看苗管理。
1.防旱排涝 当叶片中午凋萎,日落不能恢复,如连续5~7天,有水利涤可浇半沟水。遇到多雨季节,使垅沟、腰沟、排水沟“三沟”相通,保证田间无积水。
2.控制疯长田 .如氮肥过量、雨水分过多,士壤湿度大,通气性差、再加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易引起茎叶旺长,茎尖突出,枝叶繁茂,叶柄长为叶宽的2 .5倍以上,相互荫蔽,叶面积系数长期超过5。可提蔓、不翻秧、不摘叶,喷酒1~2次0.2~0.4%磷酸二氢钾液及化控1~2次,水肥地早控。
3.看长相,适时追肥生长中期,如缺氮且干旱严重,茎叶表现:叶黄而小,叶柄短,节短,茎细,手触植株有脆硬感;缺磷,叶片小,老叶出现大片黄斑,后变紫色,不久脱落;缺钾.叶背面有斑点,凹凸不平,后期叶脉严重缺绿,出现褐黄斑点,落叶多。脱肥田叶片黄化过早,叶面积系数不足3.5,可追肥宜早,每667平方米追施烟草专用肥(氮、磷、钾分别含10%、10%、20%)15~20千克为宜。遇干旱采用“打肥水针”,即每667平方米打100千克水加复合肥2.5~5.0千克,每667平方米打200千克肥水,先在株间打水洞,灌适量肥水后,随即封住洞口,增产效果比较明显。缺素也可喷施1%的尿素与0.2~0.4%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1~2次,。
(三)后期管理
从茎叶生长高峰期至收获为生长后期(薯块盛长期),春薯在栽后100天以后。本期主攻目标是:护叶、保根、增薯重。本期末叶色褪淡即正常“落黄”,叶面积系数在2.0左右。
1.防早衰(后期脱肥田叶面积系数不足3.5,叶片黄化过早,9月叶面积系数下降过快,落黄较早),喷洒1%尿素与0.3%磷酸二氢钾液。
2.控制旺长 如叶色依然浓绿,叶面积系数不见下降.可以提蔓不翻秧,喷洒2遍,0.4%磷酸二氢钾液。
3.防旱排涝 采取上述抗旱措施防旱,遇涝要提前在田间挖排水沟,以防田间积水。
十. 适时收获,安全收获
(一)适时收获
甘薯是块根作物,没有明显的成熟期,但甘薯也要适时收获。一般确定本地区甘薯收获期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当地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确定适宜收获期,根据收后种植的作物品种,平衡前作和后作的整体产量和效益;鲜薯直接上市的应根据产量、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等因素确定。鲜食薯为早上市只要块根充分膨大,也可提前收获。二是以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收获期,甘薯在地温
(二)安全收获
收获时要做到安全收获,收获应选择晴暖天气,上午收刨晾晒,当天下午入窖,如当天不能入窖,须堆起覆盖过夜,以防甘薯受冻。严防受暴晒、雨淋、水渍、病虫和霜冻薯块入窖。要注意做到轻刨、轻装、轻运。
甘薯收获方法有多种,机械收获,半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使用机械收获要求尽量连片种植,田间作垄的规格要均匀一致。
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甘薯栽培室试验带藤机械收获成功。甘薯藤是传统优质饲料,但收获前人工割藤去蔓比较费工,劳动强度大,工效低,近年来开发的切蔓机能够很好地去除藤蔓,但藤蔓粉碎后还田,不能再作饲料。带藤收获可保留大部分藤蔓,在所有根系被切断后藤蔓很快干燥,且收获后机动车可进入田间,能够比较轻松地归集。带藤收获基本上不降低收获工效。带藤收获目前只能在大垄双行机械化模式下进行。可用薯秧打捆机将薯秧送到饲养场鲜喂或青贮备用。
半机械收获,利用简易机械化先将薯块挖出,然后人工捡拾、分装。徐州甘薯中心研制的以小四拖拉机作动力的收获犁效果较好,该收获装置使得工作效率比人工收获提高10~15倍,甘薯收获损伤率与漏收率均比人工刨收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在沙壤土大面积种植、结薯位置正常的田块,漏收率与损伤率均低于1%。田块较小、丘陵坡地以及沟边、田埂、梯田堰边和保护地种植的甘薯须用人工收获,人工收获比较灵活。
无论是机械收获,还是人工收获,收获时要做到轻刨、轻装、轻运、轻卸等,尽量减少薯块破损;入窖前要严把质量关,把有损伤、病虫害、龟裂的杜绝入库或单独存放,尽早处理;作为种薯贮藏的甘薯在田间收获何贮藏时除将有损伤、病虫害、龟裂剔除外,要特别注意将不符合本品种特征特性的甘薯剔除,以保证种薯质量。
附1.笔者简介:
肖利贞(1938- ),男,研究员。,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从事甘薯育种、高产栽培研究与甘薯淀粉、粉丝加工开发研究工作。
王裕欣,男(1953--),研究员,河南省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邮编:471200 从事甘薯生产技术推广与加工技术开发研究工作。联系手机: 138 3883 3615,电子信箱:wangyuxin66@163.com
附2:技术咨询:咨询引进甘薯各类名优品种脱毒原种及1级脱毒良种注意的事项与良种良法配套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贮藏保鲜技术,加工淀粉、粉条、全薯粉、现代化粉丝(加工生产现场录像、农田机械化现场录像)及紫色素提取工艺技术、加工装备、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文献等资料需考察加工生产现场,请来电,不要只发邮件、信息。肖利贞联系手机:1808 7919 350,电子信箱:15136279001@163.com,5054689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