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市场实现良性发展
近期,国内粮油市场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粮油价格呈现6年以来的首次全面提升,食油价格的提升为玉米、小麦价格的上扬拉开了序幕,而作为人们日常消费口粮的大米其价格也紧随其后,出现几年来的价格上涨局面,目前产销区粳米价格普遍上调。
综合各地传来的消息,福州东站江苏产普通粳米价格为2300元/吨,比前期上涨300元/吨;东北产普通粳米价格为2400元/吨,比前期上涨260元/吨。杭州北站安徽产普通粳米价格为1970元/吨,比前期上涨140元/吨;东北的普通粳米价格为2400元/吨,比前期上涨300元/吨。产区吉林北部扶余地区普通粳米价格为1680元/吨,比前期上涨30元/吨;黑龙江中部铁力地区普通粳米出厂价格为1700元/吨;比前期上涨150元/吨。
后期,伴随新粮的集中上市,国内大米价格能否继续保持上扬态势?其价格上扬空间又将如何?笔者认为,后期国内大米市场价格升势有望持续,下面试从几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供求变化带动
水稻连年减产,需求增加,大米价格上调有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稻谷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稻谷已经连续4年减产,其中早稻的减产则更为明显,今年国内早稻总产量预计为589亿斤,比上年减少17亿斤。而在稻谷减产的同时,需求量却表现为稳步增长。首先,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作为口粮大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次,今年以来各地陈粮抛售量大,粮食部门新粮上市后急需补库,需求不断增加为后市大米价格上扬提供了基础。
产需出现缺口,库存不断减少,大米价格提升有支撑。今年稻谷减产,新增供给不足当年需求,缺口继续扩大,动用库存较多。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库存相当于1994年和1995年水平,特别是企业库存较少,补库意愿较强,收购积极性较高,将对后市稻米价格上涨形成有力支撑。
多方利好促动
稻谷价格持续坚挺,新大米上市高开高走有保证。近一段时间以来,受水稻减产和南方早稻价格持续坚挺的影响,新大米,价格也表现为高开高走,各中小型稻米加工企业紧紧抓住时机,争购新稻加工后投放市场,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而且他们对稻谷的水分、杂质等质量要求不高,更对稻谷价格坚挺形成支撑,加之近期粮油市场粮价普遍上涨,为大米价格提前上涨提供了保证。
国家政策保护农民利益,水稻保护价提高,将使大米价格从整体上提升。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今年南方一季晚稻保护收购价及协议收购价已同比提高,双季晚稻保护价也将高于上年,同时东北地区玉米和水稻保护价也将提高,这无疑会促进后市大米市场价格的提升。
农民惜售,大米市场供应略显偏紧,大米价格提升有促进。面对连日提升的稻谷收购价格,农户惜售心理与日俱增,并不急于出售,同时市场传言后市稻米价格将继续走高,更加剧了他们观望等待稻谷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心理,大米市场供应略显紧张,对后市大米价格上行有所促进。
国际市场拉动
我国大米出口数量不断增加,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得以体现,大米价格提升有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稻谷品质有所改善,我国大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加之世界大米库存量下降,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上扬,使我国大米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有所体现,大米出口数量不断增加,已连续多年保持一定规模的出口。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1--9月份全国累计出口大米188万吨,累计进口大米仅19万吨,净出口169万吨,出口数量不断扩大,进口数量的明显不足,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为国内大米价格提供了有力上行空间。
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看涨,对我国大米价格有拉动。近年来,全球大米产量增幅缓慢,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02/2003年度全球大米的产量预期为3.7986亿吨,2003/200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期3.9046亿吨,较上年度产量增加了1060万吨。在产量增幅缓慢的同时,全球消费量却在不断增加,根据国际方面的报告,2002/2003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量预期为4.0902亿吨,2003/2004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预期量为4.1230亿吨,较上年度增加0.8%,良好的消费增长趋势,有利于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对我国价格也会有所促进。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国内大米市场基本环境有所改善,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稻谷产量和库存的减少、需求的增加、政策的支持和农民的惜售等诸多因素将会对后期国内大米市场形成最为有利的支撑,后期国内大米价格有望保持合理升势。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