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第7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 探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97亿。如何养活这近100亿人口?815日在被誉为国际作物科学领域的奥林匹克的第7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来自7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作物科技工作者一起探讨了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长樊胜根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必须翻一番。然而,全球食物安全当下正面临层层压力: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土地和水资源短缺、食品安全危机、持续的武装冲突等。与此同时,日益加深的城市化进程和不断增加的中层阶级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偏好和饮食习惯,使事态更为复杂化。这一切使得消除饥饿和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的目标似乎遥不可及。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院士表示,保障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在农业生物育种、农作物持续高效生产、畜禽健康养殖、农业机械化与标准化、农业防灾减灾等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科技促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
  记者在国家种质资源库看到,这里由试验区、种子入库前处理操作区、贮藏区三部分组成,可保存种质40余万份,多数作物种子可保存50年以上。
  国家种质资源中原主任卢新雄研究员介绍,国家种质资源库已经取得了众多独创的培育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数量与质量得到同步提升:截至2015年底,收集保存各类种质资源470295份,而且多样性进一步丰富,保存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在种质资源领域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卢新雄告诉记者,国家种质资源库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种质圃、离体库、超低温库、dna库、原生境保护点有机融合的保存体系,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多维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中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李家洋指出。
  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示范,使农田氮磷等的排放量降低6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减少5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
  国内外专家认为,中国农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实力持续提高,特别是作为粮食生产、加工及消费大国,中国历来高度重视作物科学研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在抗虫棉研发、杂交水稻培育等作物育种、栽培、生物技术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新海研究员表示,中国的作物科学发展有效的支撑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实现。
  而来自墨西哥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实验室的阿尔瓦雷斯表示,中国在发展农业新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是作物科学领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也正在帮助许多国家解决粮食问题。
  
  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加油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变革。李新海表示,作物科学创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尤其为增加国际竞争力作出了贡献。
  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重大技术上。我国农业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平台,解析了多种重要农作物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促进了品种改良方法和理论进步;建立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形态建成、器官间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的数字模型,促进了数字农业技术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产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细胞工程和生物育种信息平台的构建,全面带动了现代种业发展。
  在生产方式上,我国要用以机械化为引领的现代生产方式来替代传统的劳动力成本很高的生产方式,这就需要包括良种、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农业技术的大力支撑。李新海说。
  当前,我国作物科学领域已经积聚了一批人才队伍,掌握了现有的先进农业研究技术,当技术升级到下一个阶段时,才能比较好的应对整个产业的升级。李新海指出。
  此外,李家洋还指出,农业科技引领生产方式变革的准备不足,需要加快发展精准化农业信息技术,加强全程农业机械化及标准化技术研发;资源紧缺与消耗的挑战不断加大,需要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节水农业、中低产田改良、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关键技术创新;农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快生物种业、生物药物、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新一代农业设施与信息设备等关键技术研发。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食物系统,确保与饥饿和气候变化相关的目标能够在2030年之前实现,樊胜根表示,在形成这样一个食物系统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创新在帮助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障粮食安全和持续供应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