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报》,
我省葡萄产业迎来转型升级新机遇
本报讯(记者 郭俊娟)
推动葡萄“四化”(生产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加快供给侧改革,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我省葡萄迎来转型升级新机遇。这是记者在
据悉,自2017年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开展以来,省农科院园艺所按照“四优四化”优质果蔬专项行动方案要求,积极启动了葡萄专题。专题组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点带面,在全省各地开展项目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葡萄专题主持人尚泓泉研究员在专题报告中指出,通过项目的实施,近几年来,我省葡萄栽培品种得到了更新,传统品种巨峰、红地球的种植面积略微减少,夏黑无核、金手指等品种种植面积比较稳定,阳光玫瑰、甜蜜蓝宝石等种植面积发展较猛,一些低劣品种被改造;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建果园推广了肥水一体化+行间生草+避雨栽培+花果管理技术+控产提质技术。
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葡萄专题负责人王鹏研究员指出,我省葡萄产业在总体向好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这其中表现在布局区域化特点不明显,品种单一,全省无论东南西北,葡萄品种几乎一样;规模化经营程度比较低,缺少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化水平低,葡萄产后处理环节薄弱,葡萄加工产业力量不足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共同“把脉会诊”,为我省葡萄产业转型升级制定科学线路。与会专家认为,针对我省葡萄产业面积大而不强、产量高而不优、优质高端葡萄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要继续在“优”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求创新,大力推进葡萄“四化”。专家指出,加快葡萄生产“四化”进程,首先是葡萄生产标准化,这包括果品质量、苗木生产、生产过程及病虫害、自然灾害防控标准化几个方面;其次是葡萄种植布局区域化,包括品种布局区域化、苗木类型区域化、栽培模式区域化;第三是在城市近郊多样化的基础上,实施葡萄经营规模化;第四是葡萄发展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科技进步、龙头带动的基础上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模式。
商水县绿苑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启山在接受采访时谈到,2017年与项目专家对接后,通过他们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培训,通过电话、微信的实时沟通,合作社的葡萄种植技术得到了全面提升,其中王团结葡萄园生产的夏黑,前年每斤售价1.5元,由于品质提升、上市时间提前,去年每斤卖到4.5元,今年5元多。当地有200多个种植户3600亩果园受益。目前合作社正在推广避雨、设施栽培技术。
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刘俊研究员在参加研讨时说,作为项目参与者之一,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通过“四优四化”优质果蔬专项葡萄专题实施,河南葡萄在品种推广、栽培模式、管理技术、果品质量、三产融合等方面正在全面提高,对推进葡萄产业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次研讨会由省农科院园艺所浆果研究室主任吕中伟副研究员主持,省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处处长王强、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刘崇怀研究员、河南省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冯建灿教授、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站长陈彦峰等专家也分别进行了专题发言。河南杰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美、河南宏力高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河南兰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排昌等企业代表也分别表达了“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葡萄专题给他们带来的科技红利,同时表示大力推进项目实施,带动更多的种植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