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能否支撑农业平安前行
新春伊始,面对农业增产增收的强大压力和农业科技的诸多薄弱环节,农业科技专家聚京商议对策。大家共同关心的是???
我国古来就是农耕大国。“一年之计在于春”。全国农科院院长、农业专家新春聚首北京,商讨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大计本属平常,但农科院院长们联合发出“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呼吁,使人顿增对解决农业持续增长“瓶颈”问题的紧迫感。
未来农业的发展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供给不足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年产量由建国初期的1亿吨增长到4.5亿吨以上,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小麦、棉花、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居世界第一位,玉米、大豆分别居世界第二位、第四位。
21世纪前期,我国将迎来人口增长高峰与城市化发展高峰的“双峰期”。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长到16亿,粮食需求总量将达6.5亿吨。以粮食外贸依存度小于8%计算,我国粮食年生产能力必须不低于6亿吨。换言之,要求粮食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3%,才能满足养活16亿人口的基本目标。
而实际国情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为30?35%(发达国家分别为60%?70%);自然灾害频繁,成灾率高,损失巨大;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集约式禽畜饲养的粪便污染已超过工业污染,对农业本身也造成严重威胁。上述都是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隐忧。
农业专家们指出,由于自然资源和人口的刚性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与资金成本投入已接近上限,农业增产不能再依靠扩大资源消耗和增加投入,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惟一出路在于提高现有自然资源利用率,挖掘单产潜力,开辟新的增产途径。 而要做到这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已被我国历年来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证明。
至今,我国已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双低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5000多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在全国范围更新5至6次,平均每次增产在10%以上;全国建立了60多个中低产田改良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试验示范区。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年增长率为2.84%,耕地面积和单产的增长率分别为?0.38%、3.24%,后两者对前者的贡献率分别为?13%、113%。科技进步贡献率从“五五”期间(1976年?1980年)的27%提高到“九五”时期(1996)的45%,高于物质投入对单产的贡献率。
农科体系薄弱令人关注
新时期解决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的惟一和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这也是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如有关资料表明,1945年至1979年,在其他投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美国农业科研系统取得的技术发明使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了85%。
但是,农业专家们也深切感到,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体系使农业科技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影响了整体科研效率、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制约着国家未来粮食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农科机构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立,而不是按自然资源、生态和农业区划设立,部门、单位、条块分割,分散重复严重,学科专业过窄,不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需要。
二是分工不明确。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学科、专业重复设置,研究内容、层次“上下一般粗”,基础性工作和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分工不明确,科技资源浪费较大,总体运行效率低下。
三是缺乏计划和协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农业科研计划项目的组织缺乏整体计划和统筹安排,大部分通过竞争方式组织实施,缺乏对国家科研基地和事关基础性、战略性研究项目的定向稳定支持,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作体制;过度的市场竞争使资源分散、交易成本上升,无法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和国家目标。
四是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支持。专家们反映我国目前对公益性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是世界最低的,发达国家平均高达GDP的2.37%,30个最低收入国家上世纪80年代平均为0.65%,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已降低为0.20?0.23%(1985年该比例曾达0.44%)。农业科研投入迄今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制度安排、法律保障和运行机制。
据专家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存在10年至15年的差距。近些年来,在科研机构“进市场、企业化转制、人员分流”中,农科系统正在经历新一轮“人散、线断、网破”的尴尬局面,近10年来在支撑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上缺少突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下滑。
国家农科创新体系须加快建设
农科专家指出,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广度和深度将是前所未有的。应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市场、金融、政策等恢复性措施和政府干预难以在短期内见效,而农业科技发展也有其自身规律,重大技术突破和新品种选育一般需要10年左右,推广应用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投资周期”。要依靠科技支撑2010年至2030年的粮食安全,必须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决不能再耽搁了。
归纳专家意见并借鉴国际经验,翟虎渠院长在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国家农业科技体系方案。方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京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将现有的农科院、所组建成国家农科创新中心、国际农科交流合作中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与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二是依据农业自然资源与综合区划,整合区域内国家、部门、地方农业科技力量,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建设9个区域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为区域农业生产服务;三是依托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在现有省、地农科机构基础上,选择建立50个左右国家级、300个左右省级农业科研综合试验站,重点开展对比研究、适应性研究和实用技术示范。他还建议尽快出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法律和配套改革措施,建立长期稳定的国家财政预算支持制度与运行机制等。
但愿农业科技专家们的创新宏图得到实现,切实让科技进步支撑农业一路平安前行。
(记者 郭晓 )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200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