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是增收切实可行的选择
全国人大农经委副主任 万宝瑞
农业产业化增收的特点
我们国家的国情是农民多,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生产条件比较简陋,农民技能比较差,农民收入大部分靠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稳定销售渠道、减少风险、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最近一段时期,我到河南、山东对产业化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就种植业来说,主要采取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通过中介组织,公司产前与农户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农户根据公司的要求进行生产,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合理的价格,避免了市场风险。就养殖业来说,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为养殖户提供优良种畜、饲料、饲养技术、防疫、检疫和收购等服务,使农户从小规模、低效率和非标准化养殖转变为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使畜产品保证质量,优质优价,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了规模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体制创新,真正实现资源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体现劳动价值,由于承包农地,我们实现农业产业化,很多地方实现土地股份制经营,农民不仅从承包土地获得了资源价值,而且通过再次承包或者务工获得劳动的使用价值,我们种地种粮食,仅仅是劳动力的价值,实际土地价值没有形成。现在通过股份制以后,土地本身入股,资源就是一种价值,实现了价值,再有承包大棚、务工,使用价值是两个,即在农业产业化当中实现资源价值和劳动使用价值。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不仅企业内部需要吸引农村劳动力,而且为了保证企业常年正常生产,企业上下游生产也需要吸收农村劳动力。我对河南八个企业进行了调查,2002年八家企业就业人数近9万人,其中吸收农村劳动力46800人,占企业就业人数的53%,企业有固定职工,另外吸收一些劳动力,吸收的这些劳动力都是临时工,占53%。平均每个企业职工与吸收劳动力之比是1∶1关系,平均每个企业职工与带动上下游劳动力是1∶20的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农业产业化进程当中,解决剩余劳动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农民可以从这里得到更大的收入。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形势很好,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是农民欢迎的,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当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龙头企业规模比较小。比如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龙头企业的43%,带动农户的范围不够广,还有2/3的农户未能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另外农业产业化一些扶持政策在一些地方还未落实。农业产业化政策指导部门管理体制不够顺,部门比较多,现在是八个部门。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一号文件,这里特别提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我觉得这个政策比较明确,也比较具体,有补贴、有补助,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应当把这些政策落实了,而且把政策用足用好。
第二,要支持龙头企业与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结合,通过产加销一体化,从源头抓起,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因为龙头企业应当和优势产业结合,和特色产业结合,这样才更有生命力,龙头企业的产品需要提高竞争力。
第三,提倡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与农业科技院校合作,打造一流的现代企业。因为现在龙头企业要走向世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非常重要的,应当通过与农业科技院校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是提高企业开拓市场能力的关键。同时要围绕主导产品采用先进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且要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第四,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上连公司,下连农户,有效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通过合作经营组织协调企业与农户合理的利益关系,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为企业和农户服务。
最后一点应当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对农户进行帮助,一个企业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是产品质量高,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也没有效益,抓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对原料生产,包括一些用药、防疫、管理等进行全过程监控,完成这个环节要靠职工,要靠农户。因此龙头企业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关键的。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4-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