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实现麦秸全量自然还田
本报讯 “一项技术,破解秸秆焚烧、秸秆利用、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四大难题”,这是日前在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会上,专家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麦秸全量自然还田麦(油)套稻技术”给出的评价。
由姜堰市农技推广中心实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麦秸全量自然还田??麦(油)套稻技术标准体系示范与推广”,在麦(油)灌浆成熟的中后期,将处理后的稻种直接撒播在麦(油)田内,稻麦形成一定共生期,机械收麦留茬30厘米自然竖立,麦(油)秸秆就近散开和埋入麦(油)田一套沟内自然腐解。该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避免了秸秆野外焚烧或抛入水体造成的农业水源污染和资源浪费,以及秸秆直接埋入土壤产生有害气体对秧苗造成毒害,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2003年9月,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现场考察、测产,麦(油)套稻平均单产660.1公斤,比常规手栽秧增产5%以上,高产田块每亩达750公斤,每亩省工2~4个,节约成本30%左右,提高复种指数一成以上,减少化肥用量20%左右。该技术连续3年应用后,土壤有机质提高0.2~0.4个百分点,农民亩增收100~150元,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增收稻谷20万吨,综合利用秸秆2000多万吨,创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5亿元。
(江竹幽)
信息来源:科学网 (200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