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杂交稻步入生产应用阶段
本报福州4月6日讯 正当粮食增产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工作“重中之重”之际,我国科学家在推进新型超级杂交稻的实际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从而为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据悉,经研究、试验成功的新型超级杂交稻“e福丰优11”,近日通过江西省的新品种审定,标志着e超级杂交稻已经进入生产应用阶段。
e-杂交稻是福建农林大学杨仁崔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在1999年宣告研究成功的。它的应用将使杂交稻种子生产减少50%~80%的赤霉素(“920”)用量,同时提高种子产量、质量,降低成本,使杂交稻增产,从而增加粮农收入。专家预测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在全国每年增加10亿元以上种子效益和增产几十亿公斤的稻谷。
对这一新技术、新品种给予高度评价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最近亲自到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考察福建农林大学的百亩不育系繁育田,并就做好核心种子生产、加快该组合在其他省份的审定、认定以及加大生产应用步伐提出意见和建议。企业界对e-杂交稻生产应用也表现出极大关注,目前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与福建农林大学商洽合作意向。
(记者杨钊良)
信息来源:科学网 (200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