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粳稻引领我国水稻发展方向
产量高、品质好,具有东北大米同样甚至更高的口味,将使更多的人吃上可口的优质大米
东北大米,在国内已成为优质大米的代名词,人们对于它的高品质是普遍认同的。而对于杂交稻则大都认为口感不好,远逊于东北大米。东北大米的品种大多是常规粳稻品种,杂交粳稻很少。记者到我国北方杂交粳稻研究中心和杂交粳稻的发祥地??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采访后,才知道超级杂交粳稻具有很大的优势,将是北方水稻的发展方向。
粳稻战略地位重要品质高于南方籼稻
我国水稻生产主要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稻区,其中我国南方稻区多以籼稻生产为主,面积大、总产高,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南方籼稻区的育种专家们虽对水稻品种进行了品质改良,但目前水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仍远远低于北方粳稻水平,籼稻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不如北方粳稻。
与南方籼稻相比,我国北方粳稻无论是在品质上,还是在产量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东北大米在品质和价格上均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内对外贸易前景都十分广阔。因此,北方粳稻区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一个大的优势农产品区域。目前,我国北方粳稻面积接近467万公顷(7000万亩),约占全国水稻面积的24%,其中东北地区粳稻面积333万公顷,辽宁省水稻约为66万公顷。
在世界粳型水稻生产中,我国北方粳稻生产具有极大的优势和重要的战略性地位。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稻作生产国,但95%以上都是以籼稻种植为主,而粳稻生产则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日本、前苏联等少数国家。中国是粳稻生产面积最大的国家,日本位居第二,但日本水稻总面积也仅为我国东北三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我国北方生态条件十分有利于粳稻生产,所生产的东北大米一直享誉于国内外,因此,我国北方粳稻生产对世界粳米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单产可达900公斤 增产潜力巨大
辽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是我国杂交粳稻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所长隋国民介绍说,30多年来,他们通过技术创新,使杂交粳稻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杨振玉在上世纪70年代就首创“籼粳架桥”制恢技术,他与袁隆平一起被人们誉为“南袁北杨”。而北方杂交粳稻育种近年来又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通过多年攻关,很好地解决了杂交粳稻品质差、制种产量低、生育期偏长等育种技术难题,现已成功地选育出以105A(香型)、30A、99A、5216A等为代表的十几个籼粳性不同、生育期不同的骨干不育系,同时还育成了以C418、C52、C2106、C238、C746等十余个优质、配合力高的骨干恢复系,并配制了30多个优质、高产、生育期各异的优质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目前已有辽优5218、辽优0201等5个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另有超级香型杂交粳稻辽优1052等3个组合将于2004年通过审定;育成的辽优2006、辽优5206、辽优0246等8个优质超级杂交粳稻组合已参加国家和辽宁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今后2?3年内将陆续通过审定;此外,组配的辽优9990、辽优5273等10余个优质超级杂交粳稻苗头组合也将逐步进入国家和省级各级试验中。这些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一般亩产为700?750公斤,高产田块可达800?900公斤,比一般常规水稻品种增产15%~20%以上,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品质好、食味佳是近年来育成杂交水稻品种的一个显著特点。杂交水稻品质差、不好吃已经成为历史。在多年的杂交粳稻育种攻关工作中,稻作研究所一直把解决杂交水稻品质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上,先后引入日本特优稻和我国优质稻的优质性状基因,通过育种技术的创新,育成了一批优质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口感佳,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糙米率≥81%,整精米率≥66%,垩白米率≤30%,垩白度≤3.0%,直链淀粉15-18%,胶稠度≥80%,米饭松软可口有光泽),与现在推广的优质常规稻处于同一水平,有些甚至还高于常规稻和日本特优水稻,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辽宁农科院稻作所在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上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也使杂交粳稻制种产量得到极大提高,目前的粳稻制种产量已由过去的每亩100-15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200-250公斤,从而大大降低了杂交稻制种成本,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投入,为北方杂交粳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育种投入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南方稻区已通过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籼稻打破了多年来水稻单产停滞不前的局面,水稻单产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杂交籼稻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就北方稻区来看,要使水稻单产有较大的突破,改变多年来水稻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最有效的途径也同样是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即选育和推广粳型超级杂交稻。
稻作所所长隋国民说,由于受耕地和水资源限制,辽宁的水稻面积已基本达到上限,靠扩大面积来增加水稻总产已没有太大空间,因此,提高水稻单产、保证水稻总产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品种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水稻增产中的作用。如果实施超级杂交粳稻推广,光制种这一块,稻作所每年要制400多万公斤,制种农户每亩能增加收入300元左右,从2004年至2006年,预计3年累计推广成果500万亩,按比对照增产10%、每亩增产稻谷约55公斤计算,共增收稻谷2.75亿公斤,增加效益3.3亿元;每亩节省水电费20元,化肥农药费15元,亩总节支35元,共可节支1.75亿公斤;累计可增收节支4.5亿元,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北方粳稻生产面积已达7000多万亩,年产稻谷350亿公斤左右。如按现有优质超级杂交粳稻品种每亩增产100公斤计算,则推广优质超级杂交粳稻后,北方粳稻的年综合生产能力将提高70亿公斤,农民收入每年将增加80多亿元。因此,加强北方粳稻主产区之间的横向联合,加快北方优质超级杂交粳稻产业发展,对促进我国农民增产、增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多年来,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限制,目前北方粳稻区多数科研单位都将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水稻常规品种选育上,在杂交粳稻育种攻关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还明显不足,育成的具有突破性的品种少。但鉴于北方粳稻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以及良好的工作基础,国家应在加强对现有常规品种推广应用基础上,特别加大对优质超级杂交粳稻的研究以及产业化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加快北方杂交粳稻的育种和产业化步伐,把杂交粳稻研究和产业做大做强,使我国北方杂交粳稻与南方的杂交籼稻平衡发展,以保持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为全面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摘自:2004.4.22.5版《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于险峰 通讯员张仁军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200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