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粮食持续增产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我国人口多,水土资源短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作为一个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口大国,保障国民吃饱、吃好,始终是我国的一件头等大事。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从长远来讲,从根本上讲,解决农业问题还是要靠科学技术,要开辟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还在于农业的科技进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粮食产业是一个资源消耗型产业,在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实现粮食的持续增产,根本的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我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紧进行农业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储备能力”。今天,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启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就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大举措。工程实施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有关部门、地方的通力合作,把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把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化科技攻关,突破一系列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好技术集成,实现科技成果大面积应用,构建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长效能力,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作为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科技支撑工程,分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是2004年-2006年,第二阶段是2007年-2010年。第一阶段国家投入4亿元,在集中力量为实现粮食生产能力的恢复性增长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对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的长远重大科技问题,如超高产育种技术、超高产栽培技术、节本增效技术、防灾减灾技术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攻关等进行部署。促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目前4.3亿吨恢复到5亿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提供有效的科技储备。   工程在设计上体现了“立足近期、着眼中长,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和“优质高产并重,效益、生态、安全兼顾”的原则。区域上以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三大平原为重点;作物上,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为重点;技术上,以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和大面积应用示范为重点。工程实施期间将在11个粮食主产省,分别建立万亩核心试验区、百万亩示范区和千万亩辐射区,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1.25亿亩。先期优化集成20套适合不同产量水平、不同种植制度、能为恢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效技术支撑的区域增产节本栽培技术模式,平均增产幅度达到20%%以上;并形成10~20套可以大面积应用的超高产栽培模式,为全国粮食丰产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预计,三大粮食作物节水省肥、抗灾减灾、产后减损等新技术在主产区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后,化肥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可提高1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自然和生物灾害损失率降低10%%以上,粮食收获储运损失减少10%%以上。工程实施的前三年,预计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70万吨,直接增加农户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   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关键时期,科技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应当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求真务实、坚持创新、大力协同、联合攻关,确保实现工程的预期目标。   一是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坚持有关部门、有关省区、有关方面的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形成心向一处想、力向一处使、资源向一处集成的密切协作机制。在工作的部署上,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要服务于“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与国家商品量基地建设等重要工程项目有机结合。   二是要整合资源,增加投入。要把863计划、攻关计划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方面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为工程实施提供有效保障。第一阶段国家投入的4亿元已经落实,也希望各地方在集成本省相关资源的同时,努力增加投入。为工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要创新机制,产学研结合。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和协作的运行机制,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带动建立优势攻关队伍,逐步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和农户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粮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机制。   四是要充分发挥地方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中的作用。粮食增产的主战场在地方,各方力量和资源集成应用的落脚点也在地方。各地在协调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上,既负有重要责任,更要发挥重要作用。各地要围绕“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目标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切实加强对工程实施的领导,组织力量落实措施,为形成粮食增产的长效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李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