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首页>新闻中心>专家论坛
专家论坛
加快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
  新兴城市的崛起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一座现代城市的兴起需要通过物质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城市化来实现。在城市化进程中,人是主宰者,人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建设的水平、功能和特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和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我国新兴城市建设必须大力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   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必然要求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和农村生活市民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经济形态的城市规模扩张和物质形态的城市功能加强。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既有城市经济总量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更有以村落社会组织向社区社会组织形态的变革。而社会形态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它不仅体现城市内在精神灵魂和凝聚力,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农村与城市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农民与市民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城市社会生活要求居民要有良好的城市公共意识;城市化的大生产和城市功能的公众化,也要求城市居民需要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而当前农民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现代化市民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中小城市边缘村落成建制的社区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村落组织社区化,不仅仅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更需要促进村落农民思想观念的市民化。如果我们不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那么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农意识就会转化为小市民意识。   提高城市居民素质,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总结   我国以往城市化进程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的现代化程度、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跟不上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需要;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行为方式与现代城市定位有相当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三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的迅速膨胀,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据建设部发表的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到2002年底,我国大小城市有660座,城市人口超过3.5亿。而这些城市有70%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有近2亿的人口是农民转化而来的新兴居民。   近年来,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功能的提高,市民生活也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但人的素质转换方面却明显滞后,特别是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精神追求和学习风气与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特别是一部分依靠地方资源、土地房产、企业红利等实现了超越一般市民富裕的人,出现了有劳动能力不劳动、不读书、无所事事、贪图安逸、坐享其成的“现代富贵病”。可以说,广大群众虽然已“洗脚上田”,但并未“洗脑进城”。很多人办起了企业,当了老板,成了大款,住进了别墅,驾起了轿车,但生活缺少格调,因此,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市民。   提高城市居民素质,也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代表区域经济实力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城市人群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竞争。   把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兴居民尽快由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化、高素质的市民,不仅是关系到建设城市现代化进度、水平和成效的重大问题,也是促进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能把城市中的新兴居民由传统农民成功转化为现代市民,不能使广大居民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那么新兴城市就不可能真正跨入拥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城市的行列。   因此,对于新兴城市来讲,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推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变,以达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与人的自我素质的稳步提高相协调,是当前新兴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迫切需要。                              中共招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