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民致富铺条路
编者按以“高举星火旗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全国星火富民经验交流会,将在江苏连云港举行。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和支持星火富民工作必将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部署,本次会议就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系统总结和推进星火富民工作,起到凝聚战斗力,激励斗志,促进发展的作用。本报从今天起,刊登“星火富民系列述评”,报道各地实施星火计划,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做法和新经验。
农民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前不久发表在《半月谈》的一篇短评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拥有怎样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意味着我们的国家也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没有农民的发展就没有全面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
在越来越多农民通过种种渠道向致富路迈进的时候,科学素质低成为挡在农民致富前面的一道坎,无论是在家种地,还是出门打工,要适应时代的前进,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科技知识就很难迈过这道坎去。
在济南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的四川青年胡杰曾对新华社记者这样感慨:“我从老家撂下锄头就来到了城里,啥都不懂,以为干建筑工只要肯出大力就行。出来之后才看到靠力气吃饭的人太多了,没知识、没技术挣钱太难了。我现在给人打小工,一天只有30块钱,而且不是天天都有活儿干。”
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关于农民工收入的调查显示:在北京许多家装工地,木工、瓦工等技术工种的大工收入每天是70多元,做辅助工作的小工收入则是30多元,基本不需要没技术基础的工人,无技术的农民工收入不到有技术的农民工收入的60%。
出门打工需要技术,在家种地要想种出水平来,就更需要科技了。一位做药材生意的老板曾这样对记者慨叹:“我们也向农民推荐一些新品种,但很困难。”“为什么?”
“农民素质太低了,教他们种植方法,根本听不懂。”谈起向农民推荐新特药材的难处,这位老板告诉记者,大部分农民不具有现代农业种植的基本常识,对新药材怎么种也不关心,只要你保证收购,保证增加他们的收入,他们就凭着老办法、老经验去种植。
如果农民的培训体系只是父业子承的知识传递系统,那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科技素质低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困难。而目前的国民体系教育又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知识需求,从而形成了很多农村青年“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困境。调查显示,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同时,农村中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通过高考等渠道,跳出农门,进一步使农村的优秀人才流失,降低了农村人口的科学素质。
农民迫切需要一些针对当地发展,符合自己需求的专业技能培训。
去年,科技部联合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启动实施了“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一年来,这个培训专项行动以农村实用型技术培训为基础,更加注重农民非农就业能力的培训;并且在内容上向质量效益型技术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拓展;培训方式上,也走出了课堂,走上了田间,挂到了网上;培训工作在地方的总体设计基础上,开展各种培训方式的综合运用、相应的培训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创新一体化的培训工作;星火大培训中还整合了科技部门内部的资源,强化部门联合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力量的集成转变。
星火科技培训打开了崭新的局面,这是建立在17年的星火计划不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沈阳市的农民都知道有个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它是在全市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民科技协会、农民科技示范户中建立一批涵盖各类农业主导产业的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农民在这里学技能,长本事,从而走上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通过实施研修计划,在农村中选拔一批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去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51岁的李庆海2年前参加了肉羊饲养技术的研修,掌握了肉羊饲养的技术后,他买进新品种“夏寒后代”30只,如今已经繁育了80多只,价值5万多元。当技术真正变成财富的时候,李庆海深深感受到了学科技的重要性。据了解,像这样的已经有了明显经济效益的农民已经达到2000多人。参加研修的农民有40%通过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势,与研修基地签订生产合同,研修基地不但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而且负责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带领农民进市场,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除了面授机宜,星火培训还站在高端,远程连线,建起了跨越千山万水的课堂。丽水市是浙江省西南的一个市,山多地少,被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2002年初,该市的科技局组织百名专家送科技下乡,场面火爆,令人感动,他们深深体会到农民对科技的渴求。但怎样让科技天天下乡,建立一个农民可以长期稳定接受教育的培训平台和长效机制,该市科技管理部门的同志开始深思。2003年4月,一个以网络技术为主,融合广播电视、语音为一体的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搭建起来。于是,丽水市的农民利用远程教育,可以感受到一地授课,多点同时收视的效果,并可以从网上下载课件、还可以通过收看VCD以及电视点播等方式了解科技知识。该市缙云高山区石笕乡的农技干部说:“咫尺天涯,农村科技远程教育一下子缩短了山区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使我们学到了大量的全新的实用农技知识和技能。”
另外一种学历性质的培训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过程中也起到独特的作用。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启动的对农村青年单独考试,毕业授予大学专科学历的培养形式,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培养方式在河北农大被称作“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这项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农村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星火带头人。其中包括培养一批“创业领路人”、一批“技术带头人”、一批“农民知识人”和一批服务三农的“中介经纪人”。而河北农大针对这样的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
河北怀来县的马杰总说自己挺幸运,35岁还能再上大学,作为村委会的委员,他一方面认真学习课程,另一方面也常常为以后怎么样带领村里的乡亲们致富奔小康找门路,想对策。马杰作为2003年河北农大招收的第一批“一村一名大学生”,无疑是这项工程的受益者,这种培训方式采用考生自愿报名,村、乡、县组织审核,经文化课考试、择优录取后,考生与县乡签订回村工作的协议,一般须在农村乡以下工作5年以上。在优惠条件上,录取分数低,收取学费低。河北省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今年向全省推开,由河北农业大学牵头组织,开展联合办学,扩大招生规模。到2008年使该工程实现招生8000-10000名,以后稳定在招生规模1万人的水平,届时利用5年的时间可为全省近5万个行政村每村培养一名大学生,在全省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全国星火科技培训进程中,来自北京、山东、广东、西藏等多个省区的经验都充分体现出掌握科技知识对于农民把握自己命运,提升个人价值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无论农民选择出门打工,在本地就业还是科技种田,各项的培训活动都为农民提高科学素质和技能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改变命运本身就非易事,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在面对市场的冲击,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要走出经济和知识储备的弱势状态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其中也包括通过介绍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来逐步提升现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始终相信那句老话???知识改变命运。(作者:何世文 )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2004-08-27)